文档介绍:“预防毒蘑菇中毒”健康教育教案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了解毒蘑菇中毒事件及其发生的原因。 2. 使学生学会如何识别毒蘑菇及中毒后的应急处理。教学过程: 一、导入师: 在夏秋季节, 气温升高, 雨量充沛, 正适合野生蘑菇的生长繁殖, 许多群众(学生家长)上山采集蘑菇食用或上市,由于识辨不清毒蕈与食用蘑菇,常因误食而中毒甚至死亡。近年来, 我县几乎每年都有因误食毒蘑菇中毒事件发生, 近年我县毒蘑菇中毒事件(搜集相关资料) 1、案例一: 2012 年8月 31日, 歙县武阳乡村民凌某等上山采摘了野生蘑菇, 晚上炒熟和妻子食用。其间, 女儿也来“尝鲜”, 一家三口均不幸中毒。9月1 日凌晨 3 时,三人被送至歙县武阳乡卫生院,当时他们已出现恶心、呕吐、头昏、出汗、身痛、尿少、呼吸困难等多器官衰竭症状。他们先后转院至歙县和黄山市人民医院,但 77 岁的凌某和 68 岁的妻子张某因中毒严重,先后死亡。 2、案例二: 2012 年9月2 日晨,歙县还有一对父子因误食野生毒蘑菇中毒, 当天上午 37 岁的儿子中毒死亡,父亲还在重症监护室抢救 3、案例三: 2012 年8月 26 日,休宁县商山镇一对夫妻因误食野生毒蘑菇, 先后死亡,据悉,他们的孩子当时外出玩耍,没有食用野生蘑菇,幸免于难。师:通过以上事件可以看出:当前是野蘑菇生长旺季,我市群众有自采野蘑菇食用的习惯, 因此, 这个季节是我市食用野蘑菇引起中毒的高发期, 为预防和避免类似悲剧再次发生, 预防群众误食毒蘑菇发生中毒事件, 我们大家今天共同学习一下怎样预防毒蘑菇中毒。。二、探讨毒蘑菇中毒的原因师:什么是毒蘑菇中毒? 生:讨论小结:毒蕈俗称毒蘑菇,由于某些毒蕈的外现与无毒蕈相似,常因误食而引起中毒。毒蕈的种类较多,其主要有毒成分为毒蕈堿,毒蕈溶血素、毒太、毒伞太及引起精神症状的毒素等。衔接: 我国所见的毒蕈约有 80 余种,分布范围很广,以毒性很强的红色捕蝇蕈及白帽蕈为多见,误食者死亡率甚高。师: 毒蘑菇中毒主要临床表现? 生:讨论, 小结: 1. 胃肠炎型: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严重者出现休克、昏迷。 2. 溶血型: 除有胃肠道症状外, 可出现溶血性黄疸、贫血、血红蛋白尿、肝脾肿大等。 3. 肝损害型: 初有胃肠道症状, 随后出现肝大、黄疸、出血倾向和转氨酶升高,严重者发生肝性脑病而死亡。 4. 神经精神型:除有胃肠道症状外,可出现多汗、流涎、瞳孔缩小等, 严重者出现精神错乱、幻觉、谵忘、昏迷甚至呼吸抑制而死亡。师:怎样预防毒蘑菇中毒? 生: 讨论小结: 引起中毒主要原因是误采、误服和烹调方法不当所致。预防毒蕈中毒应注意以下两点: 1 、熟识毒蕈的形态,注意区别:凡有菌环、菌托的野生蕈最好不要食用, 虽然这一大类野生蕈包括一些可食蕈, 但其毒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