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7
文档名称:

地壳和岩石圈精选课件.ppt

格式:ppt   大小:2,431KB   页数:5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地壳和岩石圈精选课件.ppt

上传人:文库新人 2021/12/18 文件大小:2.37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地壳和岩石圈精选课件.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关于地壳和岩石圈
第一页,本课件共有57页
地壳
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
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的划分
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的特点
陆壳和洋壳的关系
稳定状态地壳和活动状态地壳
地壳的化学组成
岩石圈
第二页,本课件共有57页
地壳是莫霍面以上的地球表层。厚度变化约在 5 ~ 80km 之间,平均厚度约 16km 。
大陆较厚,平均约30~35km 。
大洋较薄,平均约 7km 。
地壳(Crust)
第三页,本课件共有57页
第四页,本课件共有57页
活动大陆边缘,海沟以外为洋壳;
被动大陆边缘,大陆基以外为洋壳。
分界线上可形成特殊的中性喷出岩类—安山岩类(“安山岩线”),此线的大陆一侧主要是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等,为大陆型地壳;而大洋一侧主要是橄榄玄武岩、粗面岩等,为大洋型地壳。
1、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
活动大陆边缘
被动大陆边缘
(1) 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的划分
第五页,本课件共有57页
陆壳面积约占地壳总面积的40%,质量约占地壳的63%。厚度较大,平均约 33km(30~35km) ,在某些高山地区可厚达 70~80km(如珠穆朗玛峰) ,在某些盆地和裂谷区仅 20km 左右(东非大裂谷)。
大陆地壳的结构在横向和纵向上均表现出很强的不均一性,总体上看,由上向下亦可分为 3 层:
1、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
(2) 大陆地壳(Continental Crust)
第六页,本课件共有57页
上地壳(Upper crust):一般厚 10 ~ 15km ,主要由沉积岩和变质岩组成,其中常侵入或穿插着一些来自下部层位的花岗岩和混合岩体。该层物质的平均化学成分接近酸性岩,大致与花岗岩相当。物质的密度约为 ~ 2 .7g /cm 3 ,地震波Vp随岩性不同变化较大,一般为 4 ~ 6 .1km /s 。
1、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
(2) 大陆地壳(Continental Crust)
第七页,本课件共有57页
中地壳(Middle crust):一般厚 5 ~ 10km ,横向厚度变化大,各地区厚度不一。主要由混合岩、花岗岩及糜棱岩等岩石组成,平均化学成分接近于中(-酸)性岩,与(花岗)闪长岩相当,密度约为 ~ 2 .8g /cm 3 ,地震波Vp一般为 ~ 6 .3km /s 。
由于该层岩石中的含水性一般较下地壳强,并且其温度和压力又较上地壳高,因此,常表现出较强的塑性流变特征,地震波速度常出现壳内低速层,而视电阻率特征则常出现高导层。
1、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
(2) 大陆地壳(Continental Crust)
第八页,本课件共有57页
下地壳(Lower crust):一般厚 10 ~ 20km ,可能主要为麻粒岩、麻粒岩相角闪岩和片麻岩组成,其中常散布着一些中、酸性的岩浆岩体(下地壳部分熔融),并可能穿插着较多的基性岩脉(幔源)。下地壳物质的总体化学成分可能为(中-)基性,相当于基性成分较高的闪长岩(玄武岩、粗玄岩和辉长岩组分?认识不一)。该层物质的密度约为 ~ 2 .9g /cm 3 ,地震波Vp一般为 ~ 7 .0km /s 。
1、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
(2) 大陆地壳(Continental Crust)
第九页,本课件共有57页
全球不同构造单元地壳结构 (Rudnick and Fountain, 1995; Rev. Geophys.)
普遍认为下地壳具基性(镁铁质)成分特征
第十页,本课件共有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