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铜仁市情简介.doc

格式:doc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铜仁市情简介.doc

上传人:ffy51856fy 2016/7/28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铜仁市情简介.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铜仁市市情简介铜仁市人民政府网 日期: 2014-04-14 来源: 市委办公室浏览: 5456 次【字体大小】:小中大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2铜仁市地处黔湘渝三省市结合部、武陵山区腹地,是西南地区连接中部和东部的桥头堡,素有“黔东门户”之称。全市辖碧江区、万山区、松桃苗族自治县、玉屏侗族自治县、江口县、石阡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思南县、德江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大龙开发区、贵州铜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土面积 万平方公里,总人口 427 万,聚居着土家、汉、苗、侗、仡佬等 29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 % 。城区面积 40平方公里,常驻人口 35万人,辖碧江区、万山区和贵州铜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锦江穿城而过,直下洞庭。铜仁正围绕“厚德铸铜·仁义致远”的城市品牌,致力打造“武陵之都·仁义之城”。铜仁是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发源地,是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市,是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示范区,是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自然环境润物宜人。铜仁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介于东经107 °45' —109 °30' 、北纬 27°07' —29°05' 之间。以梵净山为主峰的武陵山脉成为本市东西部的分水岭,全市最高海拔 2572 米,最低海拔 205 米,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是喀斯特地学的天然百科全书。全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日照时数 — 小时,年平均气温 - ℃,年平均降水量1110-1410 毫米,无霜期 275 —317 天,热量丰富、光照适宜、降水丰沛。大部分地区温和湿润,山间、河谷气候垂直变化明显,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征。全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润物宜人。历史沿革源远流长。秦代为黔中郡腹部地区,汉时改隶武陵郡,蜀汉时始有县治;唐代分属思州、锦州、黔州。宋末元初设思州、思南两宣慰司,元代设置“铜人大小江蛮夷军民长官司”。明永乐十一年撤思州、思南宣慰司,于今境设铜仁、思南、石阡、乌罗 4府,并划归新建的贵州省管辖。清代铜仁建置无变化。民国建立后,曾经过 7次变化,直到民国 32年( 1943 年) 2月,全省改设 6个行政督察区,其中第六督察专员公署驻铜仁,辖铜仁、江口、玉屏等 9县。至此, 建置基本固定。新中国成立后, 1950 年1月12日铜仁全境解放,设铜仁专区, 专员公署驻铜仁县,辖铜仁、江口、玉屏等 9县。 1979 年1月正式设立铜仁地区行政公署,行署驻铜仁县,下辖铜仁、江口、印江、石阡、思南、德江、沿河、玉屏、松桃、万山 9县1特区。 1987 年国务院批准撤销铜仁县,设立县级铜仁市,原行政区域不变,铜仁地区建制变为 8县1市1特区。2011 年10月22日, 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铜仁地区设立地级铜仁市,开启了铜仁发展新篇章。人文历史绵长厚重。湘楚文化、巴蜀文化在这里相互浸润融合, 29个民族长期和睦相处,造就了绵长厚重的人文历史。曾涌现出了明朝太子太保兵部尚书田仰、贵州开科取士第一人田秋、清朝太子太傅果勇侯杨芳等古代名士。清光绪二十一年( 1895 年),现铜仁境内原铜仁府、思南府、石阡府的举人在京参加会试多达 40余人,其中有 11人参加了康有为、梁启超发动的“公车上书”,投入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时期,涌现了陈天星、徐龙骧、席正铭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