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 作品信息【名称】《岁暮》【年代】盛唐【作者】杜甫【体裁】五言律诗作品原文岁暮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2 【注释】①“岁暮”句:这年十二月作者客居梓州。 ②雪岭:即西山,在成都西面,因终年积雪得名。 ③江城:指梓州城(今四川三台县),梓州滨临涪江。 ④请缨:将士自告奋勇请命杀敌,语本《》:“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译文】作客异乡,年关已经临近;边防前线,战争还在进行。 警报传来,敌人进犯雪岭;军鼓号角,响声振动江城。 前方将士,日夜流血牺牲;朝廷大员,可有一人请缨? 国难当头,岂敢吝惜性命;报效无路,空有一片豪情! 3 作品简析公元 763 年为唐代宗广德元年,这一年杜甫五十二岁。在阆州(今四川阆中)。他听到了吐蕃进犯的消息,于是心忧国家的杜甫写下了这首《岁暮》诗。首联交待诗人客居他乡,在岁暮之际,听到了边境传来的外族入侵的消息。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的诗人,是多么希望国家安定,人民能够安居乐业呀。可是内忧尚未完全平息,外患又接踵而至。所以首联看似平淡的叙述语气中,却包含了忧国忧民的诗人多么沉重的心境! 颔联以“烟尘”和“鼓角”来借代战争,战争的烽烟笼罩了雪岭,鼓角声声也震动了江城,一个“犯”字,一个“动”,写出了诗人听到外敌入侵后内心受到的强烈冲击,把诗人心系国家百姓的那份真挚情感含蕴其中。颈联先写“天地日流血”,天地间日日有人在流血(或解为“连‘天地日’都在流血”) 战争带来的血腥,是多么惨不忍睹啊!接着作者发出自己的担忧之声: “朝廷谁请缨? ”经历安史之乱后,国家一片乱象,如今面临强敌入侵,还会有人请缨杀敌吗? 尾联先来一个反问句: “济时敢爱死? ”一个真正心系国家的人,是不会顾及个人生死荣辱的,为了拯救国家民族、天下苍生,只会奋不顾身,投身于保家卫国的血雨腥风之中。最后一句“寂寞壮心惊”,点出了诗人此时的心境。“寂寞”二字,有两层含义:一是诗人此时独自客居阆州,确实孤单寂寞;二是诗人有报国之心,却无从施展,只能独自寂寞。然而诗人毕竟是一个忧国忧民的诗圣,尽管年过半百,他的胸中依然跳动一颗不已的“壮心”!一个“惊”字,把他那颗报国的“壮心”在听到外敌入侵之后,砰然一动,豪情顿起的心情表露无遗。 4 杜甫(712-770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天宝中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后弃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拾遗、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三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他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 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