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文档名称:

铅冶炼分银渣化学分析方法.doc

格式:doc   大小:403KB   页数:1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铅冶炼分银渣化学分析方法.doc

上传人:1017848967 2021/12/20 文件大小:40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铅冶炼分银渣化学分析方法.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铅冶炼分银渣化学分析方法
第7部分:砷含量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编制说明
1 任务来源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信厅科[2018]31号)的文件精神,以及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关于印发《铅冶炼分银渣化学分析方法》等24项标准任务落实会会议的通知”(有色标委[2019]44号)及相关会议纪要的文件精神,《铅冶炼分银渣化学分析方法第7部分:砷含量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由深圳市中金岭南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起草,深圳市中金岭南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韶关冶炼厂、北矿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广西壮族自治区分析测试研究中心、江西悦城科技有限公司、韶关市质量计量监督检测所、福建紫金矿冶测试技术有限公司、大冶有色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山东恒邦冶炼股份有限公司、河南豫光金铅股份有限公司、清远佳致新材料研究有限公司等单位协助起草。项目计划编号:( 2018-0599T-YS ),完成年限2020年。
2 工作过程
2019年4月18日~21日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桐乡市组织召开了《铅冶炼分银渣化学分析方法》等24项标准任务落实会议,会议确定了标准制定的起草单位和参与验证单位,落实了标准计划项目的进度安排和分工。
2019年6月至10月,编制组对铅冶炼分银渣样品进行了收集、摸底和试验。针对铅冶炼分银渣中砷含量的范围广,加上各铅冶炼厂,由于原料不同,或工艺不同,导致分银渣中各杂质元素成分的复杂性,使得分析要求难度加大,碘量法测砷难以满足简便、快速的分析要求,经编制组充分研究试验,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该方法线性范围宽,灵敏度高,稳定性好,适合铅冶炼分银渣中砷含量的测定。
2020年8月11日至12日,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张家口组织召开了有色金属标准工作会议,来自北矿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广西壮族自治区分析测试研究中心、江西悦城科技有限公司、韶关市质量计量监督检测所、福建紫金矿冶测试技术有限公司、大冶有色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山东恒邦冶炼股份有限公司、河南豫光金铅股份有限公司、清远佳致新材料研究有限公司等19家单位32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对标准系列文本进行了热烈讨论,并提出如下意见:
1)将“GB/T6682”改成“GB/T 6682”;
2)公式中大写字母改成小写字母;
3)精密度中r、R数值修约为小数点后两位;
4)补充钾盐干扰试验。
3 准编写原则和编写格式
本标准是根据GB/-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和GB/-2001《标准编写规则第4部分:化学分析方法》的要求进行编写的。
4 标准编写的目的和意义
铅冶炼分银渣是铅阳极泥在提取主要成分如铅和贵金属金、银后所留下的残渣。目前国内许多铅冶炼行业均产出这类物料。铅冶炼分银渣含有铅、铜、锑、铋、金、银等贵金属,是一种品位相当高的二次资源。矿产资源日趋枯竭,以铅冶炼分银渣作为二次资源,最大化地提取铅、铜、锑、铋等有价金属,富集回收金银等贵金属,
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及有价金属材料生产,已成为有色金属再生循环领域研究中的热点,具有很高的经济和社会价值。但铅冶炼分银渣中也含有有害元素,其中最主要的是砷元素。砷对人体的危害是很大的,在绿色环保的今天,砷必须作为环保检测元素被列入产品要求。
经过充分调研,铅冶炼分银渣中砷含量的范围较宽,%~20%。测定范围广,加上各铅冶炼厂,由于原料不同,或工艺不同,导致分银渣中各杂质元素成分的复杂性,使得分析要求难度加大,碘量法测砷难以满足简便、快速的分析要求,经实验室充分研究试验,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具有线性范围宽,灵敏度高,稳定性好的优点,且该仪器在各检测实验室基本普及,该方法简单、快速、准确,适合铅冶炼分银渣中砷含量的测定,对促进生产和指导贸易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内外有关工作情况
目前国内外砷的检测方法主要有碘量法、萃取法、原子荧光法等等,但由于铅冶炼分银渣中砷的测量范围广,其他元素成分的复杂性,含量范围的广泛性而使得常用的碘量法、萃取法难度加大,操作繁琐,不适宜常用。经实验室充分研究决定,铅冶炼分银渣中砷含量测定方法为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该方法简单、快速、准确,适合铅冶炼分银渣中砷含量的测定,对促进生产和指导贸易具有重要的意义。
6 标准适用范围
本部分适用于铅冶炼分银渣中砷含量的测定。测定范围:%~%。
7 标准制订的主要内容与依据
见《试验报告》。
8 协同试验
样品的准备
由中金岭南韶关冶炼厂、北矿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广西壮族自治区分析测试研究中心、江西悦城科技有限公司、韶关市质量计量监督检测所、福建紫金矿冶测试技术有限公司、大冶有色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