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主讲课程: 中国古代史、考古学概论、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历史学论文写作指导。研方究向: 北方民族历史文化;辽金契丹女真历史文化。 17 日下午,进行分组研讨,前来参会的专家学者分别参加了两个小组的研讨活动。李秀莲主持第一小组的研讨活动, 省社科院喻权中研究员主持第二小组的研讨活动。会上, 专家学者踊跃发言, 分别就各自研究的领域展开阐述。分组研讨会气氛热烈, 节奏紧凑, 学者们的问题阐述简明扼要, 拓宽了每位研究者研究的视野。黑龙江是中国的第三大河, 也是世界十大河流之一, 其流域面积约 184 万平方公里。黑龙江流域文明的起源与黄河流域文明、长江流域文明基本同步, 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黑龙江流域文明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不仅对中华文化, 而且对整个东北亚地区, 乃至环太平洋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发展始终发生着重要的影响。因此, 对黑龙江流域文明的探究, 不仅有着学术上的广阔空间和前景, 而且有着日益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尽管近代以来, 东北亚国际关系格局变动剧烈, 黑龙江由中国的内河变成中俄两国的界江, 但无论怎样界定黑龙江流域文明的时空范围和内涵, 黑龙江沿岸的历史文化都是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的重点和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历史上的诸多原因, 以及这里自然条件的艰苦和居住在这一地区的少数民族自身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在新中国成立之前, 国内学者对长达 3200 多公里、目前世界上最长的界江沿岸的历史文化研究并不系统和充分。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地区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文化建设等方面不断取得巨大成就,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越来越引起国内外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 20世纪 90 年代以来, 多领域的高质量研究成果大量涌现, 特别是 2000 年黑龙江省委宣传部长刘东辉同志《研究黑龙江流域文明弘扬黑龙江流域文明》一文的发表, 标志着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掀起了新的高潮。然而, 国内学者的研究往往集中于边界、历史、民族、宗教、自然地理和生态等单项问题,少有对 3200 多公里长的边界地区的历史演进给予整体透视和文化形态的系统梳理, 也缺乏对边界地区基层社会和经济发展进行系统全面的典型研究, 这不能不说是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的一个缺憾。从 2007 年冬天开始, 在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院长段光达教授的统筹安排下, 全院教师和研究生在黑龙江沿边界地区选择 100 个左右村屯开展了大规模、系统的实地调查研究。在考察当地基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情况的同时, 还注意了解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谐社会构建、民族关系、宗教活动、民族文化、民俗风情、自然地理、人口状况、教育现状、社会稳定等多方面情况, 最终形成完整的系列调研报告。这项大型的调研工作于 2008 年被省委宣传部列为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并在建国 60 周年庆典来临之际作为国庆献礼开始由黑龙江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黑龙江大界江百村纪行》系列丛书以廓清历史原貌、梳理文化形态、查找现实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为指针,努力探索新的发展理论、展现多样的文化原生形态,为推动黑龙江地方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也实现了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有机统一。目前,丛书已经陆续面世,《迈向中国最北端——北极村纪行》(霍明琨著) 追溯历史,解读文化,描绘生活,勾勒出古黄金之路上的驿站北极村的昔颜今貌, 为读者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