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安塞腰鼓》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感受文章的激情和气势。
,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3.理解文章对高原生命的热烈赞美,感受其中生命律动和力量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受安塞腰鼓表演的恢宏气势,体会文章的语言美、节奏美、诗意美。
教学难点
多角度理解本文主旨,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提纲挈领,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朗读了课文,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独特魅力,感受到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炽烈的情感!作者在文中一次又一次情不自禁地赞叹——(课件出示作者的四次赞叹,学生读)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细细品味这“好一个安塞腰鼓”。
二、品读感悟,入情入境
(一) 品读“捶”,感悟场面壮阔。
1. 自由读课文第6至第8自然段,想象安塞腰鼓表演的场面。
2. 后生们是怎样“捶”鼓的?请用浪线画出课文中的相关句子读一读。
:
(1)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师:发狠、忘情、没命这三个词语位置可以调换吗?
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2)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师:读一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
相机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师:其实这组句子还可以换成另外一个说法,意思不变。(出示)急促的鼓点,像骤雨一样;飞扬的流苏,像旋风一样;蹦跳的脚步,像乱蛙一样;闪射的瞳仁,像火花一样;强健的风姿,像斗虎一样。
师:读一读,比较比较,你觉得哪一句更好?为什么?
感情朗读。
4.(引读)这壮阔、豪放、火烈的腰鼓,使冰冷的空气——,使恬静的阳光——,使困倦的世界——。
5. 表演至此,作者不禁赞叹道——“好一个安塞腰鼓!” (齐读:好一个安塞腰鼓) (在“好一个安塞腰鼓”后面板书“!”。)
(二) 品读“隆隆”,感悟鼓声激越。
1.(播放安塞腰鼓的鼓声)你脑海里蹦出一个什么词?
?自己读一读课文第9至第11自然段,想一想,哪个词给你的印象最深。
。
(1)作者为什么连用三个“隆隆?这三个“隆隆”怎样读?
(2)从“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你感受到什么?
指导朗读,读出鼓声震天,读出心潮起伏。
:这鼓声惊天动地、气壮山河,作者又一次情不自禁地赞叹——(齐读:好一个安塞腰鼓) (在“好一个安塞腰鼓”后面再次板书“!”。)
(三) 品读“搏击”,感悟生命活力。
1. 默读课文第12至第14自然段。用一个词语写出你读后的感受。
:
(1)后生们的胳膊、腿……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师:搏击什么意思?后生们和什么搏击?
(2)(出示一组图片:黄土高原、陕北汉子)说话练习: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战风斗沙,挑水打井,用勤劳与________搏击;他们住窑洞,穿布衣,消化的是红豆角和老南瓜,用坚韧与________搏击;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劳作之余擂起腰鼓,用乐观与________搏击。
(指板书):表演至此,作者禁不住高声赞叹道:“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在“好一个安塞腰鼓”后面第三次板书“!”。)
(四) 品读“叹为观止”,感悟心灵震撼。
、16自然段,说说安塞腰鼓表演的舞姿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感受。
“叹为观止”一词。
,感受安塞腰鼓给人带来的艺术享受和心灵震撼。
:此时此刻,人融进了鼓中,沉醉在声里,人鼓合一了。作者又一次情不自禁地赞叹——(齐读:“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教师在“好一个安塞腰鼓”后面第四次板书“!”。)
三、回归整体,升华情感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感受了气势磅礴、气吞山河的安塞腰鼓,与这充满动感的描写相比,课文的开头和结尾又有何特点呢?请你们快速浏览,体会体会。
,小结:开头和结尾都是静态描写,首尾呼应。全文在结构上是“静——动——静”。
四、拓展延伸,意犹未尽
同学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它像一顶皇冠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安塞腰鼓只是皇冠上的一颗宝石。祖国的地域文化丰富多彩,等待我们去研究和探索。课后请同学们搜集一些描述民俗风情的资料读一读,更多地了解祖国,了解祖国的文化。
板书设计:
好一个安塞腰鼓!!!!
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过程:
一、提纲挈领,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