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医患沟通学
教学目标: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是互相尊重,彼此信任;手段是加强沟通,增加交流,加深理解,换位思考。2004年开始,对医患沟通技能的考核正式成为美国行医执照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11月,教育部在医学院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目录中增列了“医患沟通”。本课程紧紧围绕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制定的《本科生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关于从七个领域界定的医科学生必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课程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注重课堂理论教学、基础实验教学和临床实践教学相结合;注重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开展“以问题为中心”,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教学”的理论教学、以“义工、陪护及导医”为模式的实践教学,旨在使学生了解医患沟通的功能与作用、认识医患沟通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掌握医患沟通的技巧和途径;对促进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形成,提高学生的人文医学素质有重要作用。
教学要求:注重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分析纠纷案例、学生门急诊导医病房陪护、“医生”、“病人”、“家属”“角色扮演”,观看教学录像、讨论、浏览国际教学网站、写评论文章等,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学习沟通知识与技巧,加强认识医患沟通的重要性。以多样而综合的标准对学生进行综合考评:1)考勤(10,);2)讨论发言、角色扮演(10,);3)800,1000字评论文章(20,);内容:关于我国医患沟通现状的分析及思考;4)期末开卷考试(60,)。 教学内容:介绍医患沟通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内容、医患沟通的能力模型,比较国内外人际关系与医患沟通状况;介绍医学的发展与医学模式的演变、医学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团队精神的作用,伦理学、心理学、法学在医疗行为中的作用;医患沟通障碍的分类及表现,医患纠纷的原因和处理原则,实际案例介绍医患沟通的方法与途径,尤其在语言、非语言沟通,化解冲突、应对危机时的的技巧方法等,探索人文医学知识能力与临床实践的融合应用,契合生物,医学,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真谛。
高等医学教育中开设医患沟通学课程的探索
[摘要]在我国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社会转型期,医患关系陡然紧张,原因涉及观念、国情、体制、法制、医疗方式等。在高等医学教育中开设医患沟通学必修课程意义重大。广泛的医患纠纷使患者及社会人群和医务人员都迫切需要沟通,需要确定共同利益,重建合作信任关系。医学人才的培养、医患融洽、医学发展方式变革等更需要搭建“医患沟通”这个新的研究平台,由医患双方共同实践探索,共同完善其理论体系。同时,医患沟通实践探索的过程就是临床教师、医务和卫生人员提高医学人文素质和实践能力并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 2003 年9 月, 由南京医科大学组织五家著名医药院校专家编写的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医患沟通学》, 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该教材首次把医患沟通这个新的课题加以探索, 从政治、经济、人性、伦理、法律、制度, 医学、心理、人际等全方位进行综合理论与实践总结。现就医患沟通学课程的创设实践探讨如下。
一、探索医患沟通学的意义
(一) 现代社会迫切需要医患沟通。
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我国步入市场经济体制之中,经济快速增长,医方的思想观念和职业行为随着经济大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形成以“利”为主导的医患观念,而患者和社会仍坚守着以“义”为主导的医患理念,医患矛盾由此而凸现出来。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社会在呼唤现代医学模式,即生物- 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人民群众在期盼医学人文精神的甘露。医者则渴望患者和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医患双方站在各自的位置, 从各自的利益出发,提出了许多融洽医患关系的观点和建议,双方都有着迫切的沟通愿望和需要,然而由于视角的不同,利益分配的调整,医患双方难以形成共识。 (二) 开辟医患关系研究与实践的学术新园地。
事实证明,在现代社会中,实现新的医学模式,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解决医患矛盾,用任
何一种方法或简单随意的方案,已无法达到目的。影响医患关系的因素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法律、风俗习惯等领域,由此而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学、医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正因为“医”和“患”之间的复杂因素,要找到他们之间和谐共存与共享的客观规律,必须将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分析研究,并且一定要在这些领域内实践探索。探索医患沟通学,就是开辟一个新的学术园地,建立一个新的实践实验平台,以此引导全社会共同来解决今天和明天我们面临的多难性选择题。
(三) 现代医学自身发展有其内在要求。
在医学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以治疗形态性躯体疾病为特征的生物医学模式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而今天的医学被现代化的设备所武装,似乎无所不包。然而,现代医学不得不承认,它最棘手的是人的心理和社会无形的因素对疾病和健康的影响,这些因素既能致病,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