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君子务本,静水流深有人说,“自强”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的, 但不屈从于命运却是不同自强的人的共同表现,这命运也许是先天的残疾,也许是后天不幸的遭遇,但更多时候是自我认知与时代造化的阴差阳错。不仅如此,当一个人已经从困境走出后,在辛苦赢来的新的起跑线上,如何走的更远将是更大的考验——一路走来,谁能坚持到最后呢? 1991 年, 当高会军从初中班主任那里得知自己被陕西一所不错的中专录取时, 很是兴奋, 走在回家的路上,一直勾画着那梦寐以求的录取通知书的模样,想着想着,嘴角就画出了一道弧线, 眼看着这周围的熟悉乡村景色, 怎么比往常闷了许多? “这里需要些声响”, 不一会儿,一阵笑声夹杂些呼喊声便传向了远方。“是啊, 确实值得高兴, 一个县才有几个名额啊。”相比于现在的学生初中升高中然后再上大学的教育模式,九十年代初的优秀初中毕业生很多选择了中专学校,因为这样毕业后可以顺利分配工作。这就难怪当高会军得知自己被中专录取时那份难以掩饰的喜悦心情了。高会军的成绩一直特别好, 采访他初中历史老师张煜时, 她说,“这孩子很特别, 并不是有多聪明,就是特别的踏实,而且对待每一科都很认真,能坐得住板凳,应该是做研究的人啊。”至今张煜老师还对这个全校唯一一个连历史都能考满分的学生念念不忘。然而,考上中专后的高会军对自己的未来还不是有十分清晰的把握,还是凭着自己的那股韧劲, 一步一步的前进, 终于成为哈工大的知名博士生导师。“等等, 中专生?到哈工大的博导? ”是啊,看似不可思议,但事实的确就是这样。“很简单,我就是要再学点东西!”现在,年仅三十三岁的高会军教授,是哈工大的知名学者。采访前,当然就已经听说他是一个很有韧劲的人,无论是学习还是研究,只要是他认准的,他就会坚持不懈的前进。对于获得哈工大第二届十佳英才的“十佳英才精英”称号,周围的人——导师、同事、学生都说,高会军是实至名归的。在本次采访的预约之前,他已经被太多的媒体采访或请求他接受采访,我们担心他不会再接受,“学生采访一般还是会接受”。但是外界很多杂志,尽管名气很大,他还是拒绝了。对于自己的求学经历, 他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复杂。 1991 年, 当高会军初中毕业的时候,他被陕西的一所中专录取。在当时的条件下,一般是成绩很好的学生才可以上中专, 一个县只能有几个名额,所以高会军最初觉得这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时代发展太快, 他所在初中的下几届学生就很少有人再考中专,“因为用当时老百姓的话说, 中专已经不再吃香。”高会军也很快意识到了这点, 这个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戏弄”, “当时我们依然可以读完中专然后国家给分配一个工作岗位的,但总还是会有其他选择。”据高会军介绍,当时他所就读的中专里不乏成绩优异、头脑灵活的人才,他当时的同学现在有在华东师范大学执教的,也有在西安交通大学当教授的,还有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的,总之是人才济济。他当时的入学分数不是很高,作为一个有着强烈求知欲的学生,在对比中,高会军很快意识到要给自己“充电”了。于是他开始了不断超越自己的艰苦的求知过程。优秀也是一种习惯,高会军在中专学习时成绩很少有不是第一名的。尽管成绩优异,他还是感到自己的未来并不清晰。当时,他的一位同样中专毕业的学长考取了硕士研究生,这极大的激励了高会军,并仿佛为他指出了一条新的求学之路。中专二年级时(四年制中专) 他便开始准备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