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鼓励天赋不如鼓励努力
美国教育界“自尊主义运动”的种种流弊,主要体现在盲目抬高孩子的自信,甚至为了减少挫折感而让孩子回避挑战,回避失败,更回避批评。这样的孩子,容易变得自恋,说不得,经不住现实中一点儿风吹雨打。但是,这并不等于说自尊就不重要。我们大概都有这样的经历:跟随一个喜欢你、尊重你的老师往往学得快。知识训练也好,体育比赛也好,往往是自信的时候表现最佳。
这里关键的问题是,自尊、自信,不应该是毫无现实基础的空中楼阁,而应该是一点一点地从经验中构筑的。比如,除非你极无自知之明,不然你总会在获得夸奖时想想:这究竟是别人客气,还是我确实赢得了别人的尊重?只有当自己有所表现时,别人的夸奖才会使你获得一种实实在在的被尊重的感受。同时,当你克服了种种挫折,甚至通过战胜失败而掌握了一门技艺后,你才会对自己的能力建立起真正的信心。没有经过努力,光听别人在一旁鼓励“你能行”,真正面临挑战时还是会心里发虚。这也是为什么我在教育女儿时特别强调如何面对失败的原因。
《华尔街日报》 在2012年7月14日~15日的周末版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综述了近几十年来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揭示了“自信”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有两种自信:一种是相信自己具有某种天赋,即这种天赋不仅是生而就有的,而且是固定不变的;另一种,则是相信“天才是训练出来的”,即自己的才能可以培养、增长。一系列的心理学实验揭示出,拥有后一种自信的,不仅学习更有效率,而且整个职业生涯更为成功。
1978年,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徳韦克(Carol Dweck)领导了一项研究。研究对象是10岁的孩子。她和她的同事先给孩子们8道容易的智力题,再给4道超出孩子们能力的高难度题。孩子们都轻松解出前8道题,而且都兴致盎然。不同的反应发生在后4道题上。一组孩子的反应是:“这些题我对付不了,我没那么聪明。”他们属于“无助型”;另一组孩子则觉得,这题太难了,时间不够。如果有时间继续努力,题还是有望做出来的,他们属于“成长型”。徳韦克的研究揭示,“成长型”的孩子,智商虽然未必高于“无助型”,甚至可能略低,但无论从学业的表现还是日后的事业成就上看,都比“无助型”要好得多。她指出,家长和老师单纯地夸孩子聪明,不如夸孩子努力。自以为聪明的孩子似乎很自信,但其自信的内容是固定不变的能力,一旦遇到挫折,本能的反应就是自己不具备对付眼前问题的能力,很容易放弃。只有相信努力,才能建立真正的自信。
哥伦比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2007年的一项联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