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药炮制学干姜炒炭
炒炭
概念:炒炭是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外表焦黑色或焦褐色,内部呈棕褐色或棕黄色。
"炒炭存性"是指药物在炒炭时只能使其局部炭化,更不能灰化,未炭化局部仍应保存药物的固有气味。花、叶、草等类药材炒炭后仍可清晰区分药物原形,如槐花,侧柏叶,荆芥之类。
王不留行炭治金疮,血余炭治小便不利;
有大黄炭治带下,石榴皮炭治下痢等
炭药在古代最主要的用途是“止血〞
大抵血热那么行,血冷那么凝……见黑即止
其书首方为十灰散,此方聚集凉血、涩血、散血、行血之品,各烧炭存性,使凉者凉,涩者涩,散者散,行者行,故可用于热瘀兼有之崩漏。
大蓟、小蓟、荷叶、侧柏叶、茅根、茜根、山栀、大黄、牡丹皮、棕榈皮。
十灰散用十般灰,柏茅茜荷丹榈煨, 二蓟栀黄各炒黑,上部出血势能摧。
本卷须知:
〔1〕炒炭存性,防太过或不及;
〔2〕根据药物质地、大小、决定所用火力或火候。
〔3〕炒炭过程中及时喷酒清水熄灭火星,防止复燃。
处方用名:干姜、炮姜、姜炭来源:本品为姜科植物姜的枯燥根茎。历史沿革:汉代有火炮〔?金匮?〕的方法。宋代有甘草水制、烧存性〔?圣惠方?〕、"炒令黑"〔?证类?〕、盐炒〔?总录?〕等多种炮制方法。明代有硇砂炒〔?奇效?〕、童便炒黑〔?入门?〕等法。清代尚有姜炭〔?大成?〕、炮姜炭〔?全生集?〕等炮制品种。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砂烫、炒炭等。
干姜
炮制方法
干姜:冬季采挖,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晒干或低温枯燥后,即成干姜。
炮姜:先将净河砂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加热再参加干姜片或块,不断翻动,炒至鼓起,外表棕褐色,取出,晾干,筛去碎屑。
姜炭:取干姜块,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炒至外表焦黑色,内部棕褐色,喷淋少许清水,灭尽火星,略炒,取出晾干,筛去碎屑。
生姜--温胃止呕
炮姜--温经止泄
干姜--温中散寒
姜炭--温经止血
干姜味辛,性热。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的功能。常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痰饮喘咳。炮姜味苦、辛,性温。具有温中散寒,温经止血的功能。长于温中止痛、止泻和温经止血。可用于中气虚寒的腹痛、腹泻和虚寒性出血。姜炭味苦、涩,性温。归脾、肝经。其辛味消失,守而不走,长于止血温经。可用于各种虚寒性出血,且出血较急,出血量较多者。
炮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