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肺血栓栓塞症
推荐类别
I类:已证实和(或)一致认为某诊疗措施有益、有用和有效。
II类:关于某诊疗措施有用性和有效性的证据尚不一致或存在不同观点。其中
IIa类:倾向于有用和(或)有效;
IIb类:尚不能充分说明有用和有效。
III类:已证实或一致认为某诊疗措施无用和无效,在有些病例中可能有害,不推荐使用。
证据水平的分级
A级为证据来自多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或荟萃分析;
B级为证据来自单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或非随机研究;
C级为证据来自小型研究和(或)专家共识
我们先了解几个基本概念
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以各种栓子堵塞肺动脉系统为其发病原因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征的总称,包括肺血栓栓塞、脂肪栓塞、羊水栓塞、空气栓塞等。
肺动脉血栓形成(pulmonary thrombosis)指肺动脉病变基础上(如肺血管炎、白塞氏病等)原位血栓形成,多见于肺小动脉,并非外周静脉血栓脱落所致,临床不易与肺栓塞相鉴别。
基本概念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 纤维蛋白、血小板、红细胞等血液成份在深静脉管腔内形成凝血块(血栓)。
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PTE):是指来源于静脉系统或右心血栓堵塞肺动脉或其分枝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
肺梗死(pulmonary infarction,PI): 是指肺栓塞发生后引起肺组织出血或坏死。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lism,VTE): PTE 和DVT是同一疾病过程中两个不同阶段, 统称为VTE.
要树立VTE 观念
为什么要有VTE观?
PTE+DVT= VTE
DVT与PTE为同一种疾病在不同部位、不同阶段的两种表现形式,共属于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
引起PTE的血栓主要来源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下肢的深静脉较粗大,形成大的血栓,当DVT的血栓脱落沿着静脉走行进入右心,由右心室射出到肺动脉,血栓与相吻合的肺血管相嵌形成了PTE. DVT是因,PTE 是果。
在临床中,脑中有“弦”,要想到DVT,识别PTE.
DVT-PTE的病理演变大约80%的PTE患者由DVT引起,主要由无症状的DVT 引起。50%的DVT最终形成PTE
血液瘀滞
血液的高凝状态
静脉系统内皮损伤
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肺栓塞
PE
血栓
PTE
99%
静脉
血栓
DVT
90%
下肢
DVT
75-90%
强易患因素
(OD>10)
中等易患因素
(OD 2-9)
弱易患因素
(OD<2)
骨折(髋或腿部)
关节置换术
外科大手术
严重创伤
脊柱损伤
膝关节镜手术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化疗
慢性心肺功能不全
激素替代治疗
恶性肿瘤
口服避孕药
中风瘫痪
怀孕/产后
既往血栓栓塞病史
易栓倾向
卧床>3天
长期坐位姿势
(如长时间乘车或飞机旅行)
高龄
腹腔镜手术
肥胖
怀孕/产前
静脉曲张
Data from Circulation,2003
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
VTE相关的易栓倾向——原发性
遗传性
factor V leiden导致蛋白C活化抵抗
凝血酶原20210基因突变
抗凝血酶III缺乏
蛋白C缺乏
蛋白S缺乏
获得性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小于40岁,原因不明反复发作,有阳性家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