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1
文档名称:

南京市城市治理条例.doc

格式:doc   页数:2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南京市城市治理条例.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6/8/1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南京市城市治理条例.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南京市城市治理条例南京市城市治理条例( 2012 年 10月 31 日南京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制定 201 2年11月29 日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批准)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推动公众参与城市治理,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建设宜居城市和幸福城市,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 结合本市实际, 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城市治理, 是指为了促进城市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增进公众利益, 实行政府主导、公众参与, 依法对城市规划建设、市政设施、市容环卫、道路交通、生态环境、物业管理、应急处置等公共事务和秩序进行综合服务和管理的活动。本条例所称城市管理,是指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依法行使行政权力,对前款所列城市公共事务和秩序进行组织、监管和服务的活动, 是城市治理的基础性内容。第三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实施城市化管理的区域。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将辖区内实施城市化管理的区域向社会公布,并报市人民政府备案。第四条城市治理应当遵循依法行政、服务优先、公众参与、共同治理、柔性管理、最小损害的原则, 尊重社会公德, 执行国家政策和专业标准,维护公共利益。第五条市、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完善政府负责、分工协作、规划先行、建管并重的城市治理工作机制, 将城市治理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制定城市治理工作目标和年度计划, 建立相适应的资金投入和保障机制,合理配置城市管理执法力量。第六条城市管理、规划、住房和城乡建设、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公安、交通运输、园林、工商等行政主管部门( 以下称城市管理相关部门) 应当按照各自职责, 做好城市治理工作, 并可以根据城市治理工作实际需要, 依法下放涉及城市管理的行政权力, 并加强指导和监督。第七条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落实辖区内城市治理的具体工作, 指导、督促社区(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 和相关单位开展城市治理相关工作。第八条相关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和风景区、火车站等窗口地区的管理机构,应当按照各自职责负责辖区范围内日常城市管理工作,并可以接受城市管理相关部门委托行使相关职权。第九条市人民政府设立城市治理委员会, 组织、指导、监督考核城市治理工作, 协调城市管理相关部门之间以及和其他政府部门的关系。城市治理委员会依据市人民政府的授权, 依法对城市治理重要事项作出的决议,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应当遵守和执行。第十条城市治理委员会由市人民政府及其城市管理相关部门负责人, 专家、市民代表、社会组织等公众委员共同组成, 其中公众委员的比例不低于百分之五十。城市治理委员会主任由市长担任。城市治理委员会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 特殊情况可以临时或者延期召开。公众委员应当通过公开公正的方式产生。具体产生办法以及城市治理委员会的议事规则, 由市人民政府另行规定, 并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第十一条城市治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城市治理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并履行下列职责: (一) 组织开展城市治理的监督考核工作, 提出奖惩方案, 报城市治理委员会批准后实施; (二)组织、引导和协调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相关工作; (三)召集城市管理相关部门开展联合执法; (四)完成市人民政府、城市治理委员会交办的其他工作。第十二条任何单位和个人有参与城市治理的权利, 以及维护市容整洁和公共秩序的义务, 有权对损害或者破坏市容环境、公共秩序等行为进行劝导或者举报。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广泛宣传与城市治理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 引导、鼓励和支持公众对城市治理的投资、捐赠和志愿服务行为, 对在城市治理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第二章公众参与治理第十三条公众可以通过专家咨询、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网络征询、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参与城市治理活动。公众委员参与城市治理决策前, 应当就会议讨论事项事先深入开展调研,听取和汇集公众意见。政府、城市治理委员会和城市管理相关部门应当按照规定采用便于公众知悉的方式, 公开有关行政决策、行政执法、行政裁决、行政监督等城市治理的信息。召开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 应当提前将会议的时间、地点、主要议题等事项书面告知相关公众, 为公众参与提供必要条件, 并应当认真研究公众提出的意见, 采纳合理可行的建议。鼓励城市管理相关部门创新机制, 吸收公众参与城市治理, 采取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等形式与社会组织之间建立经常、有效的沟通和联系。第十四条政府及其城市管理相关部门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将社区服务、市政养护、环卫作业等转移给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推进政府公共服务社会化和市场化。第十五条事业单位应当在其职责范围内参与社会服务, 发挥示范作用,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企业可以通过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参与公用事业经营、基础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