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幼儿园手足口病防治指南一、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 )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多发生于婴幼儿, 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 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 20 多种(型) ,柯萨奇病毒 A 组的 16、4、5、9、 10型,B 组的 2、5型, 以及肠道病毒 71 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 A16 型( Cox A16 )和肠道病毒 71 型( EV 71) 最为常见。二、手足口病易感易发病群体: 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由于不同病原型别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 因此, 人群可反复感染发病。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 因此, 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 5 周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三、手足口病潜力期: 2—7天四、发病症状: 患儿常有发热, 体温 38℃~ 40℃, 热程多为 4~7天,7 天以上者少见。病初部分患儿多伴有流涕、咽痛、厌食、呕吐、腹泻等症状。病后不久在患儿手足远端部位如手指、手掌、足趾以及口腔出现红色小丘疹, 并迅速转为小疱疹, 直径 2-4mm , 如米粒大小, 呈圆形、椭圆形, 周围有红晕。此种皮疹以手、足、口腔分布较多。极少数重症患儿可出现精神不振, 嗜睡、频吐、甚至抽搐, 也有的患儿表现为烦躁不安、呼吸困难、心前区不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腹痛、手脚发凉等。如出现这些情况多提示病情较重, 可能并发了脑炎、脑膜炎、心肌炎等病症。五、传播途径: 该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 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六、幼儿园的预防措施: 1、印发相关宣传资料给家长和全园教职工, 进行手足口病防治知识普及,倡导建立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建议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出现发热、出疹等症状及时就诊,及时隔离。 2 、坚持晨检制度,及时发现病例。发现患有疱疹的患儿,应立即动员家长对其进行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