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浅谈幼儿入园前的准备[摘要] 幼儿园是幼儿从家庭生活走向社会生活的第一步, 由于家庭和幼儿园的教养环境、成人的教养态度、教养方式、成人和幼儿的关系、幼儿的角色地位等不同, 幼儿入园后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不适应, 为了使幼儿尽快地渡过这一适应期, 顺利地溶入幼儿园的生活, 本文从幼儿家长和幼儿园两个方面对幼儿入园前准备工作的重要性做了深入阐述, 并论述了幼儿入园前一系列的生活、心理、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准备训练,以使家长和幼儿园协调配合、帮助幼儿适应新环境,共同做好孩子入园前的准备工作。[ 关键词] 学前教育幼儿入园 1、前言幼儿从家庭到幼儿园,经历了教育生态环境的变迁。幼儿园是幼儿进入的第一个专门教育机构, 也是幼儿第一次接受正规机构教育。家庭中幼儿的活动虽有父母指导, 但绝大部分家庭计划性不够, 目的性不明确, 方式方法不一定得当, 幼儿更多的是自发探索或游戏, 而幼儿园中教师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和引导, 活动内容更为丰富,并且与内容相结合创设了特定的环境,配备了特定的材料,活动的目的性非常明确。在家庭中, 由于家庭结构、关系及父母素质不同, 幼儿的角色状况各异, 有的处于绝对中心地位,是“小皇帝”, 有的则处于被严格控制的状态。在幼儿园中, 一向倡导良好的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 除了师生关系外, 幼儿还享有同其他儿童平等相处的权利, 并且大部分的时间是在与其他儿童平等相处的过程中度过的。在这种相处的过程中, 儿童学会尊重、服从同伴, 这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在幼儿园中, 幼儿可以多层面地体验人际关系, 多层面地了解自己的角色。在与教师的关系中, 自己是学生, 是集体中的一员, 在与别人相处中, 自己是朋友、伙伴, 正是在这种多层面的体验中, 形成了儿童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 进而形成了儿童的责任感、荣誉感及集体意识。在家庭中, 幼儿与同伴相处对于儿童来说并不十分迫切,而更多的是一种对成人的依恋感。 3 岁后,同伴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儿童有建立密切的同伴关系的愿望, 幼儿园中的同伴关系对于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对于儿童心理成长十分重要。 2 、家庭孩子要上幼儿园前,家长最重要的是先去了解孩子即将就读的幼儿园环境, 了解幼儿园的时间安排、活动方式及幼儿园教师的要求, 这样家长可以先在家里让孩子尝试在生活习惯等方面向幼儿园的生活靠拢,使孩子顺利地入园,尽快地适应幼儿园生活。(一) 生活方面的准备 1 、作息时间渐整孩子的生物钟,使孩子一日作息时间与幼儿园的作息时间相吻合。家长应详细了解幼儿园的作息制度,如:早上入园时间、上下午吃点心的时间、午餐时间、午睡时间等, 然后在入园前的两三个月中逐步把孩子在家的作息习惯调整到与幼儿园一致。主要包括: 2 早睡早起孩子早上起床的时间要考虑到穿衣、盥洗、吃早餐和路上所需的时间, 保证从从容容, 大人上班、孩子上学都不会迟到。晚上入睡的时间则根据孩子需要的睡眠量来定,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 3 每天午睡幼儿园的作息制度中有午睡, 这是保证孩子有充足睡眠, 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措施之一。对于在家里没有午睡习惯的孩子,最好在上幼儿园之前养成午睡习惯。 4 独立入睡许多孩子在家里往往要抱着、拍着、哄着才能入睡,而幼儿园的老师不可能守在每个孩子身边, 因此孩子入园后会不适应, 一到午睡时间就特别想妈妈。妈妈应培养孩子独立入睡, 不抱不拍也不哄。为了让孩子安心, 可以告诉他, 妈妈( 或老师) 虽然不在身边, 但一定在附近( 或教室里) ;有什么需要( 上厕所或身体不舒服) 可以随时叫妈妈( 或老师) 寻求帮助。另外要将孩子的入睡习惯告诉老师,争取老师的帮助。 2 、生活自理能力入园后,孩子将面对二、三十个同伴的大集体,一些生活方面诸如穿脱衣服、吃饭、喝水、上厕所等基本上要靠自己去完成。入园前家长要培养幼儿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1 吃饭训练 2 自己吃饭不给孩子喂饭, 鼓励孩子自己吃。多鼓励, 耐心些, 可以让孩子对自己产生信心; 孩子吃得好时要及时奖励或肯定;如果吃饭过慢,可以用竞赛的方式逐步限定他吃饭的时间,还可以一次少盛一点饭, 吃完了再添, 这样让孩子在吃完后享受一种成就感。预先的一些“小费事”可以换来饭后的“大省事”: 在孩子饭桌周围铺一些废报纸接洒出的饭粒; 使用打不破的碗; 给孩子穿上易清洗的围兜。不要在旁边逼着、催着孩子吃, 以免破坏孩子尝试自己吃饭的热情和兴趣。 1 固定时间和地点吃饭时间要固定,而且要求孩子一定要坐在餐桌旁吃饭。不能边看电视边吃饭或边玩边吃,吃饭的时候不能随意走动。 2 不偏食不挑食如果家中的食物品种单一,孩子的口味习惯也就往往比较单一,碰到自己没有吃过的东西就很难接受。所以家长要鼓励孩子对各种不同的食物都愿意尝试, 并适当吃一些较硬的或纤维较粗的食物 3 如厕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