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9
文档名称:

银行个人征信法律问题研究.pdf

格式:pdf   页数:3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银行个人征信法律问题研究.pdf

上传人:2830622664 2016/8/1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银行个人征信法律问题研究.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文图书分类号: 密级: 银行个人征信法律问题研究学生姓名: 陈俊澎学号: 20102109 所在学院: 法学院专业名称: 法律硕士届别: 2013届(全日制非法学类) 导师姓名: 黄信瑜副教授论文完成时间: 2013 年5 月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安徽财经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签名: 日期: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安徽财经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摘要 1 摘要个人征信法律制度是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的重要环节,银行个人征信法律制度是个人征信法律制度的关键点。现阶段的我国银行个人征信法律制度的构建还不完善,由于法律体系内部的不协调导致银行个人征信法律产品生成障碍。同时由于征信活动的特点,银行个人征信活动在进行中不可避免的会与隐私权发生一定的权利冲突,在权利范围的界定与权利主张路径的选择上很多学者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观点。虽然前人在我国银行个人征信法律制度相关问题的解决上提出了很多有益的想法,但是在某些问题的处理上还有些许不足。本文在总结借鉴前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对我国银行个人征信相关法律问题解决的新思路。本文主要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首先,对银行个人征信活动的概念与特征做出界定并且明确个人征信活动中隐私权与传统民法中隐私权的区别;其次,结合我国银行个人征信业的现状归纳总结出我国银行个人征信法律制度的不足;再次,通过比较美国的相关制度并借鉴其经验以期启示我国相关制度的构建;最后,对目前我国银行个人征信法律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提出建立统一的银行个人征信系统、立法建立银行个人信息主体权利救济机制、解决法律生成体系内部矛盾消除银行个人征信法律产品生成障碍等对策以及对构建我国统一的银行信用评分体系的思考。关键词:银行个人征信,个人权利,个人信用评分摘要 2 摘要 3 ABSTRACT Personal credit legal system is an important element of the social credit law system, bank personal credit legal system is the key point of the personal credit legal system. China’s bank personal credit legal system is not complete at the present stage, predecessors put forward many ideas to the structure of China’s bank personal credit legal system, moreover, the inharmony of China’s legal system leads to the law obstacle. In the meantime, the right conflict is unavoidable between the privacy right and bank personal credit activities because of the characteristic of credit investigation, there are many viewpoints of the rights scope and many viewpoints of claims path selection of many scholars. Though there are many beneficial ideas of predecessors in relevant issues of bank personal credit legal system, they are single-faceted and insufficient. The paper attempts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