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关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第一页,本课件共有14页
学习目标
1、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
2、理解课文的论证思路;
3、理解“人和”和“得道”的关系.
第二页,本课件共有14页
一、预习检测
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__、__、__。
论证方法 有 __、__、__、__ 、__。
论据有____、____。
议论文的写作思路,一般是先___、接着___、最后___。
它的结构方式有哪些?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篇短论选自《 》。作者是__(约前372-前289),名_,字__,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他是__时期思想家、__家、__家。他提倡的“道”是______,即重视人民的生存权利,争取人心。题目中的“道”解释为___。“寡”解释为_,这里指_。 《孟子》 一书是_家的经典之一。
论点
论据
论证
举例论证、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引用论证
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总分式、
分总式、
总分总式
孟子 · 公孙丑下
孟子
轲
子舆
战国
政治
教育
一定的政治主张
行仁政
少
人少
儒
第三页,本课件共有14页
给文中的字注音:
夫( ) 粟( )
戚( ) 畔( )
fú
sù
qī
pàn
第四页,本课件共有14页
齐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第五页,本课件共有14页
朗读课文,要注意读出文章的节奏和气势。
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第六页,本课件共有14页
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注意有些实词的用法变化
第七页,本课件共有14页
研读课文,理清思路。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课文举了什么事例来证明中心论点?
攻城失利和守城失利的战例
3、课文的结论是什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课文的论证方法有哪些?
举例论证、类比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第八页,本课件共有14页
课文结构图解:
(总)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战例
攻城一方失利—天时不如地利
守城一方失利—地利不如人和
道理 :治国方略(域民、固国、威天 下)
(总)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论据
(分)
“得道”就
得“人和”
第九页,本课件共有14页
思考下列问题并回答:
作者认为作战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人和”的实质是什么?
文中的排比句有何作用?
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人和”在今天还有现实意义吗?
人和
“得道”,即“行仁政”
从反面论证,增强说服力。
总结全文,深入论证。
有。人和有利于国家、有利于家庭和社会群体的进步和发展。
第十页,本课件共有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