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小调集萃》教案课题:《小调集萃》(一) 教材: 人音版教材第八册第五单元《小调集萃》教学年级: 七年级课型: 综合课教学课时: 一、教材分析《小调集萃》选自人音版教材七年级下册,本册教材按四个板块布局,第一板块以体现以美育人为指导思想组织内容;第二板块介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音乐文化;第三板块围绕音乐相关姐妹艺术展开。本单元所属的这一板块以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为主,意在传承音乐文化过程中增强民族音乐文化意识。是继七年级上册关于劳动号子的学习之后,关于中国民歌这一内容的延续。本单元共选取了六首小调作品供大家学习和演唱,本课以《无锡景》、《沂蒙山小调》为教学内容。《无锡景》旋律细腻秀美,富有江南特色;《沂蒙山小调》旋律舒展,感情奔放。两首歌曲都为一段体结构,四个乐句,符合汉族小调民歌中“起、承、转、和”四句体的结构。这一南一北两首小调特点突出、朗朗上口、易学易唱,能让学生充分体验感受到小调的独特韵味和魅力。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新鲜事物浓厚的兴趣,他们对中国民族音乐有学习了解的欲望。虽然它们对民歌中的小调不是很熟悉,但通过以往的学习,对汉族民歌有一定的了解,有一些相关音乐文化知识的积累。三、教学目标(一)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乐于主动学习、认识、了解小调的音乐特点,激发对民歌的学习兴趣; (二)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赏析、比较、讨论、演唱等多种音乐实践活动,体验感受小调的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三)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欣赏《无锡景》、《沂蒙山小调》,初步了解小调的艺术特点; 2、能用亲切柔和的声音演唱《无锡景》,学习用方言演唱片段,能够背唱一段歌曲; 3、初步了解“鱼咬尾”的创作手法;知道方言和衬词在民歌中的作用。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体验感受小调独特的韵味和魅力,了解小调的艺术特点。难点:用亲切柔和、自然流畅的声音唱出《无锡景》的曲折婉转、清新秀丽。五、教学用具多媒体、钢琴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可积累一些小调歌曲七、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思想导入辨一辩——初识小调①、播放 5 首民歌片段, 提问: 请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对这 5 个音乐片段进行分类。②、学生可能有不同的分类结果,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归纳小结,并以此导入新课——小调。聆听完后交流自己的看法。感受不同体裁民歌的风格,培养学生的听辨能力,同时通过对民歌分类、劳动号子等知识的回顾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阶段教学听一听——品味小调魅力播放伴奏音乐, 演唱《无锡景》, 提问:你能听出这是哪个地方的民歌?歌词都唱了些什么? 初听全曲后,交流提出的两个问题。通过教师的演唱将歌曲的美传递给学生,同时通过问题激发学生认真聆听的兴趣,并以此了解小调的内容:在叙事中抒情。①、弹奏无锡景的旋律,让学生用衬词“啦”轻声哼唱,并用兰花指在面前画弧线,一个完整的乐句画一条弧线。②、提问:刚才你画了几条弧线?有几个乐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歌曲是单乐段反复的分节歌, 每段四个乐句, “起、承、转、和”的结构”。跟随琴声哼唱, 同时画弧线体会歌曲的结构,然后交流自己的理解。通过唱、动等方式让学生在体会歌曲韵味的同时弄清歌曲的结构。播放方言版《无锡景》,引发思考:与普通话版比较,带给你哪些不一样的感受? 对比欣赏,交流自己的感受。感受吴侬软语演唱的魅力。体会歌曲细腻婉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