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病毒和亚病毒
病毒和亚病毒
一、病毒概述
二、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三、病毒的构造与化学组成
四、几种类型的病毒
第一节病毒
第二节亚病毒
一、类病毒
二、拟病毒
三、朊病毒
第一节病毒
一、病毒概述
1892:俄国伊万诺夫斯基首次发现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因子能通过细菌过滤器。
1898:荷兰贝哲林克证实该致病因子可以被乙醇从悬液中沉淀下来而不失去其感染性但用培养细菌的方法培养不出来;给这样的病原体起名叫。
1935:美国斯坦莱从烟草花叶病病叶中提取出了病毒结晶,又证实了结晶中含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成分,而只有核酸具感染和复制能力,并因此而或诺贝尔奖。
1952:和证实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仅仅是,开创了病毒分子生物学。
1971后:陆续发现了各种亚病毒——类病毒、朊病毒和拟病毒。
1500,古埃及石刻浮雕
1619年,荷兰郁金香静物画
第一节病毒
一、病毒概述
: 是一类体形非常微小、只含有一种类型核酸的、严格活细胞内寄生的、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个体极小:电镜观察
无细胞构造:离体时,是无生命的化学大分子,可结晶,具侵染活力。
专性寄生:在活细胞内寄生,离开宿主细胞不具备任何生命特征。
增殖方式:借助宿主细胞,通过核酸的复制和核酸蛋白装配的形式进展增殖。
抵抗力:对各种化学药剂和抗菌素不敏感〔可能对干扰素敏感〕。
第一节病毒
一、病毒概述
几乎所有的生物都可以感染相应的病毒。
动物病毒
植物病毒
细菌病毒〔或称噬菌体〕
人类传染病中,约70~80%属于病毒病,每一种植物至少有一种病毒引起的病害。引起人类疾病的病毒相当多,如肝炎,狂犬病,爱滋病,风湿关节炎等,也有多种病毒可以致癌。
病毒性疾病特点
涉及面广:传染病中75%由病毒引起
传染性强、传播迅速:如流感病毒
病死率高:如狂犬病病毒
后遗症严重:如脊灰病毒
持续感染:如乙肝病毒
引起肿瘤:如爱滋病毒
致畸性:如风疹病毒
特效药少,对抗生素不敏感
预防是重点
测量单位:纳米〔〕
<50 小型病毒
50 -150 中等大小病毒〔大多数〕
> 150 大型病毒〔最大300 〕
二、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细小病毒
乳多空病毒
腺病毒
疱疹病毒
痘病毒
烟草花叶病毒
衣原体
小核糖核酸病毒
呼肠孤病毒
囊膜病毒
冠状病毒
正粘病毒
弹状病毒
副粘病毒
甲型H1N1病毒
艾滋病病毒
禽流感病毒
病毒
天花病毒
脊灰病毒
包涵体:某些感染病毒的宿主内,出现光镜可见的大小、形态和数量不等的小体。
噬菌斑:把适量噬菌体倒在充满细菌的营养琼脂外表,培养一定时间后噬菌体裂解细菌后留下的空斑。
空斑、病斑:动物单层细胞培养病毒后留下的,类似于噬菌斑。
枯斑:病毒作用于植物留下的局部坏死局部。
(2)病毒的群体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