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会计学
1
杜牧(dù mù)诗三首之早雁
第一页,共16页。
《早雁》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hú qí)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第1页/共16页
第二页,共16页。
一、写作背景简介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回纥部族大举南侵大同、太原等地,大肆掳掠,边地人民(rénmín)流离失所,痛苦不堪。诗人当时在黄州刺史任上,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人民(rénmín)命运充满关切。农历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故称此时南飞的大雁为“早雁” 。
第2页/共16页
第三页,共16页。
二、了解基本(jīběn)内容
象征(xiàngzhēng)
第3页/共16页
第四页,共16页。
咏史诗鉴赏(jiànshǎng)步骤:
A 写了什么史实?——人?地?事?
B、诗人的观点?从哪些(nǎxiē)词句表现出来? 
C、诗人写作的目的?(述己志——知人;忧天下——明世)
D、写作技巧?
三、鉴赏(jiànshǎng)
第4页/共16页
第五页,共16页。
(一)思考(sīkǎo)与回答
(1)问:哪个词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2)问:雁为何“哀”?
(3)问:综观全诗,可以看出(kàn chū)作者对这些流离失所的雁儿们持什么态度?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kàn chū)作者的感情?请说出理由。
(4)雁的“哀”在哪里表现出来?
(5)诗人通过写早雁,目的是为了表达什么? 〖了解主题〗
第5页/共16页
第六页,共16页。
思考(sīkǎo)与回答
(1)问:哪个词奠定了全诗的基调(jīdiào)?
——“哀”
(2)问:雁为何“哀”?
因为有胡人拉弓控弦射雁。
(3)问:综观全诗,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些流离失所的雁儿们持什么态度?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请说出理由。
第6页/共16页
第七页,共16页。
思考(sīkǎo)与回答
——“哀”。对这些雁儿们是深切同情的。从“须知”“岂逐”“莫厌”可以看出,诗人哀怜大雁的惊飞离散,想到它们异日的无家可归,无可奈何中发出的劝慰和嘱咐,这是对流离失所的雁无微不至的关切
(4)雁的“哀”在哪里表现出来?写“月明“灯暗”有什么作用?
——“惊飞四散” 。“孤影过”、“数声来”,写雁失群离散、形单影只,显出境界的孤寂(gūjì)与雁鸣的悲凉。 “月明“灯暗”起到烘托作用,加浓了孤独清寂的悲凉气氛。
第7页/共16页
第八页,共16页。
思考(sīkǎo)与回答
5)诗人通过写早雁,目的是为了表达什么?
唐武帝会昌二年八月,北方回纥部族大举南侵大同太原等地,大肆掳掠,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痛苦不堪。诗人当时在黄州任上,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人民的命运充满关切。八月是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触景(chù jǐnɡ)感怀,因以“早雁”为题,托物寓意,以描写大雁四散惊飞,喻指饱受骚扰、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而寄予深切同情。〖主题〗
第8页/共16页
第九页,共16页。
(二)主旨(zhǔzhǐ)与艺术手法
这是一首托物寓意的诗。表面上句句写雁,实际上是写人。即把逃避回纥南侵的边地人民写作四散的早雁。这是象征的表现手法。全诗通过描写大雁的四散惊飞,喻指边地人民在战乱中饱受骚扰,流离失所,表现了作者(zuòzhě)对边地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未能抵抗强敌、安抚百姓的不满。
第9页/共16页
第十页,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