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导学案模式下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陇县杜阳中学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立项
1、课题的核心概念。 “导学案模式下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研究”是在和谐教学整体建构的教学思想和建构主义、系统论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师生教学活动诸要素依据一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认知特点,所形成的一种稳定而又高效的教学结构。
2、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新课程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课程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能力发展,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课堂着重于师生的有效教学行为,以此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当前教学中,有些教师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没有理解教学内容的编排内涵,将整体化的教学内容分割成支离破碎的枝叶,师生课堂教与学出现了许多无效行为,致使许多应该在课堂完成的教学任务实际完不成,只得课内损失课外补,校内损失校外补,靠多布置课外作业来提高教学成绩,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能不能找到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或策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高效率的学习,使师生在课堂上高效完成教学任务,课后不布置或少布置作业,把课外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实施真正的素质教育。我们进行的“导学案模式下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研究”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正是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良方,它研究的是课堂教学行为的问题,解决的是学生学习效率、能力培养的问题,它与新课改的精神、目标和任务是相一致的。
3、课题的立项
依据高效课堂教学教学实际,经过学科组调研分析,结合我校高效课堂教学教学特色,通过学科组、教研组、学校三层审查上报县教研室审批,与2014年3月立项开题。
二、课题简介
运用整体建构的教学思想,教师根据系统论的原理,将有关知识整体构建,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大大提高师生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使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学习,形成终身受益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达到课堂教学最优化,从而构建高效快乐课堂,增效减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根据以上宗旨,研究导学案模式下的数学教学的课型、模式、小组学习策略、教学策略,逐步达到做到两个“还给”:一是把校外时间“还给”学生,意味着少布置或不布置家庭作业;二是把课外时间还给学生,意味着少布置或不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发展自己的特长。
三、课题主持人及课题实验学校
1、课题实验学校。杜阳中学现为高效课堂教学深入推进提升阶段,现在是宝鸡市高效课堂教学实验四星级苗子校。
3、课题研究时间
第一阶段:2014年3月到2014年4月
查阅资料,调查导学案使用现状,开题准备。
第二阶段:2014年5月到2014年11月
调查、收集、归类、分析,理论研究,教学实践,多轮观课研讨。
第二阶段:2014年12月到2015年1月
结题。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理论意义
本课题依据建构主义、系统论理论发展而来,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