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一、概述
二、临床表现
三、诊断要点
四、治疗(zhìliáo)方案及原则
五、预后
第1页/共41页
第一页,共41页。
概 述
痛风是一种单钠尿酸盐(MSU)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与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属于代谢性风湿病范畴。
痛风特指急性特征性关节炎和慢性痛风石疾病,可并发肾脏病变,重者可出现过节破坏、肾功能受损,也常伴发代谢综合征的其他(qítā)组分如:腹型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2型糖尿病以及心血管疾病。
第2页/共41页
第二页,共41页。
原发性痛风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致病,具有一定的家族(jiāzú)易感性,但除1%左右由先天性嘌呤代谢酶缺陷引起外,绝大多数病因未明。
痛风见于世界各地区、各名族,患病率有所差异,%~%,较以前有明显升高,
第3页/共41页
第三页,共41页。
一、概述
二、临床表现
三、诊断要点
四、治疗方案及原则(yuánzé)
五、预后
第4页/共41页
第四页,共41页。
临床表现
95%的痛风发生于男性,起病(qǐ bìnɡ)一般在40岁之后,且患病率随年龄而增加,但近些年来有年轻化的趋势
女性患者大多数出现在绝经以后。
第5页/共41页
第五页,共41页。
临床表现
症状与体征
急性发作期
间歇发作期
慢性痛风石病变(bìngbiàn)期
肾脏病变(bìngbiàn)期
(1)慢性尿酸盐肾病
(2)尿酸性尿路结石
(3)急性尿酸性肾病
辅助(fǔzhù)检查
血尿酸的测定
尿尿酸的测定
尿酸盐检查
影像学检查
超声波检查
第6页/共41页
第六页,共41页。
急性(jíxìng)发作期
典型发作常于深夜被关节疼痛惊醒,进行性加剧,12h左右达到高峰,呈撕裂样、刀割样或咬噬样,难以忍受。
首次发作多侵犯单关节,50%以上的患者发生(fāshēng)在第一跖趾关节,局部出现红肿灼热、皮肤紧绷、触痛明显和活动受限。以后病程中,90%累及此关节,足背、足跟、踝、膝等关节亦可受累。
部分患者可有发热、寒战、头痛、心悸、恶心等全身症状,可伴有白细胞升高、血沉增快。
多于数天或2周内自行缓解,恢复正常。
第7页/共41页
第七页,共41页。
间歇(jiàn xiē)发作期
多数患者在初次发作后1~2年内复发,随着病情的发展,发作次数逐渐增多,症状持续时间延长,无症状间歇期缩短,甚至症状不能完全缓解,受累关节逐渐增多。
从下肢向上肢、从远端小关节向大关节发展,出现指、腕、肘等关节受累,少数可影响到肩、髋、骶髂、胸锁或脊柱关节,可累及关节周围滑囊、肌腱、腱鞘(jiànqiào)等,症状和体征渐趋不典型。
第8页/共41页
第八页,共41页。
慢性痛风(tònɡ fēnɡ)石病变期
痛风(tònɡ fēnɡ)石形成:长期显著的高尿酸血症未获满意控制,体内尿酸池扩大,大量MSU晶体沉积于皮下、关节滑膜、软骨、骨质及关节周围的结果。
好发部位:第一跖趾、指、肘、膝、腕关节伸面为常见的好发部位。出现在耳廓的痛风(tònɡ fēnɡ)石具有特征性。
痛风(tònɡ fēnɡ)石特点:淡黄色或白色的皮下结节,表面皮肤菲薄,破溃后排出白色粉状或糊状物,经久不愈。
临床表现:持续关节肿痛、压痛、畸形及功能障碍。症状相对缓和,也可有急性发作。
第9页/共41页
第九页,共41页。
肾脏(shènzàng)病变期
慢性尿酸盐肾病
临床表现为尿浓缩功能下降,出现夜尿增多、低比重尿、小分子蛋白尿、白细胞尿、轻度血尿及管型等。晚期可导致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出现肾功能不全及高血压、水肿、贫血等
尿酸性尿路结石
在痛风患者(huànzhě)的发生率在20%以上,且可能出现于痛风关节炎发生之前。较小的结石可无明显症状;较大者可阻塞尿路,引起肾绞痛、血尿、排尿困难、泌尿系感染、肾盂扩张、积水等
急性尿酸性肾病
大量尿酸结晶沉积于肾小管、集合管等处,造成急性尿路梗阻。临床表现为少尿、无尿、急性肾功能衰竭。在原发性痛风少见,多由恶性肿瘤及其放化疗等继发原因引起。
第10页/共41页
第十页,共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