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2
文档名称:

杨氏太极刀刀谱 13句刀诀.doc

格式:doc   大小:364KB   页数:2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杨氏太极刀刀谱 13句刀诀.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6/8/4 文件大小:36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杨氏太极刀刀谱 13句刀诀.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杨氏太极刀刀谱 13 句刀诀: 1 七星跨虎交刀式 2 腾挪闪展意气扬 3 左顾右盼两分张 4 白鹤展翅五行掌 5 风卷荷花叶内藏 6 玉女穿梭八方势 7 三星开合自主张 8 二起脚来打虎势 9 披身斜挂鸳鸯脚 10 顺水推舟鞭 11 下势三合自由招 12 左右分水龙门跳 13 卞和携石凤还巢杨氏太极刀刀谱: 第一组: 七星跨虎交刀式 1 上步打拳 2 退步撑掌 3 弓步交刀第二组: 腾挪闪展意气扬 4 弓步斜刺 5 弓步平刺 6 弓步撩刀 7 换步推刀第三组: 左顾右盼两分张 8 独立劈刀第四组: 白鹤展翅五行掌 9 弓步撩刀 10 架刀推掌第五组: 风卷荷花叶内藏 11 转身扎刀第六组: 玉女穿梭八方势 12 缠头劈刀 13 弓步平推 14 返身*** 15 弓步上刺 16 弓步平推 17 返身*** 18 弓步上刺 19 弓步平推 20 返身***第七组: 三星开合自主张 21 独立扎刀 22 跳步按刀第八组: 二起脚来打虎势 23 抱刀拍脚 24 左抱刀贯拳 25 右抱刀贯拳第九组: 披身斜挂鸳鸯脚 26 抱刀分脚 27 独立劈刀第十组: 顺水推舟鞭作篙 28 裹脑***第十一组: 下势三合自由招 29 弓步平推 30 进步扫刀第十二组: 左右分水龙门跳 31 转腰撩刀 32 独立撩刀 33 跳抱按刀第十三组: 卞和携石凤还巢 34 缠头劈刀 35 抱刀打拳 36 收势还原 36 式太极刀刀谱预备式 1 、虚步抱刀 2 、提膝抱刀 3 、弓步扎刀 4 、右左弓步推刀 5 、叉步扎刀 6 、回身劈刀 7 、架刀蹬脚 8 、弓步*** 9 、盖步缠头 10 、弓步*** 11 、盖步裹脑 12 、弓步截 13 、垫步铰刀 14 、弓步扎刀 15 、丁步点刀 16 、跳步换扎刀 17 、提膝扎刀 18 、马步推刀 19 、弹踢反撩 20 、提膝截刀 21 、缠头扫刀 22 、仰身推刀 23 、弓步平斩 24 、背花反撩 25 、并步扎刀 26 、回身二起脚 27 、扑步按刀 28 、马步提膝架刀 29 、左右挂刀 30 、歇步按刀 31 、提膝劈刀 32 、背刀里合 33 、弓步反撩 34 、架刀冲拳 35 、虚步亮掌 36 、抱刀收势太极拳的起源及各式特点太极拳,早期曾称为“长拳”、“绵拳”、“十三势”、“软手”。清朝乾隆年间,山西人王宗岳著《太极拳论》, 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太极”一词源出《周易. 系辞》:“易有太极, 是生两仪。”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之意。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与创始人, 众说纷纭, 大致有唐朝许宣平, 宋朝张三峰, 明朝张三丰, 清朝陈王廷和王宗岳等 5 种不同的说法。虽张三丰和王宗岳各著有《太极拳论》,但现在多数拳家亦以现传各式太极拳均源出陈氏太极拳, 而持陈王廷创拳之说。总的来说, 太极拳的来源是综合吸收了明代各家拳法, 特别是吸取了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 并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气功之术和中医经络学说, 以及古代朴素辩证唯物主义的阴阳五行学说, 以道教、太极八卦等理论为太极拳哲学基础, 使太极拳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思想。首先表现在太极拳始终处于运动之中, 动作衔接紧密, 劲断意不断, 势断意相连, 拳势如春蚕吐丝绵绵不断, 如长江之水涛涛不绝。同时, 太极拳运动也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 在太极拳中存在着刚柔、虚实、动静、快慢,开合、屈伸等诸对既对立统一,又可相互转化的矛盾。太极拳以“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方法。在运动中, 要求静心用意, 以意识引导动作, 动作与呼吸紧密配合, 呼吸要平稳, 深匀自然, 动作要中正安舒,柔和缓慢,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绵绵不断,轻柔自然,动作弧形, 圆活不滞, 同时以腰为轴, 上下相随, 周身组成一个整体。动作连贯协调, 虚实分明。动作之间衔接和顺, 处处分清虚实, 重心保持稳定。轻灵沉着, 刚柔相济。动作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完整。在推手中,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击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已则滞。尤其讲究“听劲”,通过身体触觉,来判断对方力量的大小、方向、部位,并及时作出反应,如对方刚力打来,我则以柔化之,“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随人而动,随机应变。陈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由著名拳师陈王廷创始于明末清初, 所创老架路五套, 陈氏世代传****演化, 又增新架路二套。经过精心编排, 动作速度和强度、身法劲道也有所不同。第一路动作简单, 柔多刚少,以“掤、捋、挤、按、采、挒、”四正劲的运用为主,以“采、挒、肘、靠”的四隅手的运用为辅。柔中寓刚, 行气运动, 以缠丝劲的锻炼为主, 发劲为辅。全身内外动分静合,一动全动,体现柔缠中显柔、缓、稳的特色;第二路(炮捶)动作复杂,疾速紧凑, 刚多柔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