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
. v .
幼儿的自我中心思维
几个小故事
小班的绘画课
今天,小班美术课的主题是自由画,教师让小朋友们自由地画自己想画的东西。他们画完之后,纷纷把自己的作品拿给教师看,还争先恐后地说自己画了什么,教师发现:丽丽画了一只觅食的蚂蚁,可是她把那只蚂蚁画得比旁边的小树还大;乐乐画的爸爸,腿又粗又长,头和胳膊却非常短小;小叶子画的小朋友,身体上有四个大大的圈圈,教师问了才知道:原来那些圈圈是衣服的纽扣……
奇怪的对话
下面是3岁的佳佳和叔叔的对话。
佳佳:“叔叔,它爬上了你的汽车,还用爪子抓车。〞
叔叔:“什么.〞
佳佳把叔叔带出去,指着汽车顶部的一个刮痕说:“你看。〞
叔叔:“佳佳,这是谁干的.〞
佳佳:“不是我。〞
叔叔笑着说:“我知道不是你,可是这个刮痕是怎么来的呢.〞
佳佳:“它爬上了你的汽车,用爪子抓出来的。〞
叔叔:“谁.〞
佳佳望了望四周,指着一只穿越街道的猫说:“它在那儿。〞
叔叔:“哦,是猫啊!那你为什么一开场不告诉我呢.〞
. .
. v .
佳佳:“我说了啊!〞
接的安安
家里的响了,妈妈在做饭,就让4岁的安安帮助接一下。安安拿起,原来是爸爸打过来的:“喂,是安安吗.〞安安点了点头,没说话。爸爸没有听到说话声,感觉应该是安安,就问:“安安,妈妈在吗.〞安安又无声地点了点头。爸爸又问:“安安,让妈妈接一下好吗.〞安安再一次无声地点了点头,然后去厨房叫妈妈听。
为什么会这样
事实上,上述几个小故事中的幼儿具有一个一样的思维特点,心理学上称之为:自我中心。“自我中心〞并非我们通常所说的“自私自利〞,而是幼儿心理学中的一个术语,即幼儿常常依赖于自己的想法而非事物的客观特点,仅从自己的角度去观察和认识外部世界,认为每个人看到的世界都和自己看到的一样。心理学家皮亚杰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两个男孩去给妈妈买生日礼物,7岁的男孩选了一串珠宝工艺品,3岁半的男孩那么选择了一辆小汽车,小心地包装好送给妈妈。可以看出这个3岁半男孩的行为就是“自我中心〞的,因为他没有考虑到妈妈的兴趣与自己的兴趣并不一样,当然这并不是自私。此外,幼儿的自我中心思维与泛灵论思维、前因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等都是分不开的。
第一个故事中小班的幼儿总是按照自己所看到的形象来画画,例如,丽丽在观察觅食的蚂蚁时,她只关注蚂蚁,而无视周围其他的东西,因此蚂蚁就是她眼中最重要、最大的形象;乐乐的爸爸工作忙,很少蹲下来陪乐乐玩,矮小的乐乐看到的更多的是爸爸的腿走来走去,所以乐乐的画中爸爸的腿占身体的比例特别大;而小叶子知道衣服是穿在身体上的,所以就直接在身体部位画了圈圈来代表纽扣,而且认为其他人也知道这是纽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