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民族文化的象征寓言
韩少功在《文学的“根”»中说,“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 该置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我们的责 任,就是要“释放现代观念的热能, 来重铸和镀亮” “民族的自 我”,寻根“只是寻找我们民族的思维优势和审美优势。 企图一
方面对传统文化中保守落后的意识给予现实的影响, 进行揭露和
批判,另一方面则吸取精华,注进现实生活,光大发扬,给当代 人来个扶阳补气,益精固本”。依循作者的这一思路,对《爸爸 爸》所具有的民族文化的象征意义进行细致的解读, 自然成为重
读的重要命题。
一、集体无意识的民族思维方式
梁启超在《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曾以崇实际,倡 力行,贵人事,明政法;重阶级,尚经验,喜保守,言排外,主 自强等,表达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心理状态。韩少 功正是深刻感知了民族文化的心理结构之后,在《爸爸爸》中, 象征性的表达了他的文化视点: 对集体无意识的民族思维方式的 进行了审视性的反思。中国社会是人情社会,历经时代迁徙而连 绵不断的人际关系网络,同西方讲等价、公平交易的人际关系原 则十分不同。民间社会更是崇尚率性而为、义气用事。我国古典 小说象《水浒传》里的“聚义厅”, 《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三
结义”等都生动地表现了这样的传统与民俗。 具体到民族的思维
方式,则典型的表现为一种无理性、无判断的集体无意识。鲁迅 刻画的麻木看客,老舍描摹的病态灵魂,无不充分体现了类似的 精神本质。丙崽,这个《爸爸爸》中最经典的形象,无疑成为这 种文化视点最重要的符号象征。丙崽对世界所有的理解与反应, 都只用他那著名的两句话来表示。喜欢即“爸爸爸”,不喜欢则
“X妈妈”。一卑一亢,一喜一怒,非此及彼,二元对立。没有
任何理性的思维判断。 一切全凭瞬间的生理感知印象。 这就是集 体无意识的民族思维方式的生动写照。
二、愚昧、冷漠、嗜血、尚武的民族性格
中华民族有着灿烂的文化、悠久的历史。民族个性在漫漫岁 月的历练中,呈现出斑驳陆离、多元共生的含混状态。其中,固 然有勤劳、善良、坚韧、顽强等优秀品质,也有自私、狭隘、愚 昧、冷漠等民族劣根。针对复杂混沌的民族性格,韩少功的《爸 爸爸》也进行了象征性的表达。“从李泽厚的概念(文化一心理 结构)出发,寻根文学产生出两种不同的意向:一方面延续了启 蒙主义和“国民性”批判的主流思路, 从文化一心理的角度寻找 中国落后的深层文化根源,对传统的民族文化一心理进行批判性 重建;另一方面则为文学建立了新的支点和视野, 从思想批判的
激情转入了审美视野的开拓。 审美,而不再是政论开始成为文学 的一个重要的支点。”《爸爸爸》显然属于前者,通过对民族性 格中不合理部分的大胆裸露、 剖析,达到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批判 性重建。鸡头寨这样的生存土壤,滋养了鸡头寨人愚昧、无知、
冷漠、嗜血的性格特点。收成不好,祭祀谷神要杀一个须发茂盛
的男人。杀人的恶行,被愚昧、无知的鸡头寨人赋予了神性的灵
光。 如果说打冤前的吃“枪头肉”, 还可以理解为鸡头寨人同仇
敌忾的意气用事,那么,通过对打冤过程的细节描绘,韩少功对
鸡头寨人残酷、血腥、尚武、好斗的性格特点,无疑进行了批判
性审视: “一伙满脸涂着血污的男女, 据说嘴里念了刀枪不入的
金刚咒, 据说头上淋了驱邪避祸的狗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