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兵法· 谋攻篇》:“是故百战百胜, 非善之善者也; 不战而屈人之兵, 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我第一次知道“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对孟获的七擒七纵,即是遵从着孙子的全胜思想, 欲不战而屈人之兵, 尽量少战, 多用智谋, 让孟获降的心悦诚服, 得到蜀稳定。“不战而屈人之兵”,历来是兵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在战争中即指通过非暴力的政治战、经济战、外交战、心理战等而威加于敌,使对方屈从于己。意为为了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 在外交中采取种种手法, 或施以小恩小惠, 或以甜言相诱, 或以卑辞相接, 使对方放松警惕, 麻痹大意, 当对方毫无警惕的时候, 突施攻击, 一举成功。用得民心的战术来迫使敌方主动投降。在军事上,“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一套完整的系统的战略理论。从实行的手段而言, 一是伐谋, 一是伐交; 从实行的范围而言, 既适用于孙子当时的春秋末年的诸侯国与城池, 也适用于当今世界;从实行的目的而言,孙子强调的是“全胜”,即“必以全策争于天下”。“安国全军之道”是孙子所认为的至高无上的战略原则。“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以心理学上的威慑, 使敌人在心理上产生畏惧作为基础的。以非军事手段的“伐谋”、“伐交”作为达到全胜的有效手段。“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不战”, 指的是军事斗争的不战, 而在军事以外的领域里则可达到激战的程度。其中最为激烈的当属外交了,外交为军政之眼目,军政为外交之后盾,外交详审, 军政修明则可全胜。这里的“谋”、“交”即为达成全胜目标的各种手段, 也是“知彼”的各种方法,是综合敌我双方进行全面比较的手段。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手段太多了, 最常见的就是分化对手, 激化对方内部矛盾制造内乱也好, 扶植其中一股势力也好, 通过种种手段引诱对方做出错误的决定也好, 都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手段, 简单来说, 就是通过谋攻抵消对方的优势. 也可以通过暗杀, 谗言等手段保证对方的优秀人才被排挤打压或者是彻底从肉体上消灭, , 夸大第三方势力的威胁等手段来起到保证自己置身事外, 坐收渔利的效果. 简单来说就是, 要想达到某一目的,, 从而取得胜利. 美国对敌人或潜在敌人的心理战, 开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和更多的实践。在美国当代的军事行动中,从 1991 年的海湾战争,到 2003 年的伊拉克战争, 美国都出动了心理战部队, 并且公开声称心理战在这些军事行动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美国对心理战的运用并不限于战争或者军事行动。拿破仑说:“世界上只有两大力量,剑和心。从长远来看,剑总是被心所击败。”克劳施维茨说过:“心理的力量对卷入战争的各种因素有决定性的影响。”“消灭敌人的勇气和消灭他的军队同样重要。”舆论战, 作为信息化战争的一种特殊样式, 其震慑力日益彰显, 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从海湾战争到伊拉克战争, 美军抛弃传统的消耗战思想, 提出了对中小国家进行“快速占领”的新理念, 利用新的战略和技术能力, 把震慑对手, 影响其意志、判断和理解力, 作为战争设计的目标, 强调综合运用舆论战、心理战和军事打击手段, 以最少的伤亡, 瓦解对手的作战意志, 快速达到国家战略目标。美军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