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爬山虎的脚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回忆导入 1 、读词:请同学们轮读上节课的词语。每生读一个词。 2 、回忆上节课内容:上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第二段,我们来试着背诵第二段,不会背的可以看书读。 3 、回忆大问题:我们来看一看大问题。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 指生读) 4 、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爬山虎叶的特点,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爬山虎脚的特点和是怎样爬的。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 找到上节课圈画的有关脚的特点和怎样爬的句子, 读一读,体会体会。二、品词析句,解决问题。一) 、学习脚的特点。师导语:好, 下面我们来学习爬山虎脚的特点。( 板书脚) 谁来告诉我们, 你划了哪一段的哪一句,写了爬山虎的脚的什么特点? 1 、学生汇报 1) 、我画的是第三段的第三句“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写出了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是茎上。(板书茎上) 师导语:是的。还有吗? 2)、我画的第三段第四句“茎上长叶柄地方, 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 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写出了爬山虎脚的形状。(板书细丝) 师导语:啊,原来爬山虎的脚是六七根细丝,长在茎上叶柄的反面。还有吗? 3) 、我画的是第三段的第五句“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写出了脚的颜色。导语:嗯,脚的颜色也是嫩红的。 2 、点拨写法、 1)、教师出示对比阅读的句子:(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是伸出的六七根细丝, 颜色也是嫩红的。)同学们看老师这里也有一段描写,对比刚才我们学习的书上的第三第四第五句,哪个好,好在哪?2) 、学生说写法上的好处: 第四句写出了脚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还写出了像蜗牛的触角。很具体,很生动。教师点拨: 是的,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同学们知道了叶圣陶爷爷非常善于细心观察, 不仅如此, 他还善于运用了生动具体的描写, 为我们展示了爬山虎脚的特点的, 这种写法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板书具体) 3 、指导朗读背诵。 1)、出示图画: 同学们看图, 你认为爬山虎的脚怎么样? ( 学生说感觉怎么样。) 那你就朗读一下这三句,表达一下吧。(三个学生读) 2 )指导背诵:现在,你已经知道爬山虎脚的特点了吗?看着图片给你的同桌介绍一下。 3) 、不看图会说吗?大家齐说。导语:这就是爬山虎的脚。那他是怎样爬的?我们接着来学习。(板书爬) 二) 、学习爬山虎是怎样爬的。导语:谁来给我们读一读你画的句子。 1、找学生读第四段第一第二句: 大家认真听一听, 我们来初步了解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2 、请学生再读第四段第一第二句,找出能够表现爬的过程的词语,再体会一下爬的过程。 3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触、巴、弯、拉、紧贴、爬。 4 、演示爬的过程:同学们看这些动词,再拿出事先老师给你们的图纸,跟老师一起来把这几个动词表示的动作画出来。 1) 、师生一起一边说一边画。导语:爬山虎就是这样长出一段茎,就长一片叶子,然后长出一只脚,接着 2 )师生一起一边说一边画。导语:爬山虎就是这样长出一段茎,就长一片叶子,然后长出一只脚,接着 3 )学生说,老师画。导语: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正是长出一段茎, 就长一片叶子, 然后长出一只脚往上爬, 所以他的叶子很均匀, 没有重叠的。着也体现了爬山虎的聪明, 均匀无重叠的叶子有利于充分吸收阳光。 5 、理解动词之间的关系:同学们再看看这些动词,他们的顺序能互换吗?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