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木结构古建筑的结构与构造——基础、台基与础石报告人:薛建阳二O一三年十月二十八日文物建筑的结构与构造 2 台阶与基础地基基础结构及演变过程 1)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的仰韶文化时期,木柱埋于土中,以保证房屋稳定。房屋高度与规模增大,埋深也增大。这样柱根能抵抗较大的水平风力和倾覆力矩。 2)随着整个建筑结构体系及榫卯连接的改进与完善,基础由深埋转变为浅埋直到明础。原因是木材遇潮之后将会腐朽,大大降低房屋的耐久性。 3)汉代以后,木结构建筑逐渐演变为台基上升,主基置于地面以上,成为明础。 4)宋《营造法式》把这种台基、明础的做法规范化,给出一定的做法与规范。 2 台阶与基础宋代以前的基础 2 台阶与基础由上页图可以看到,唐宋时期台基、磉墩、础石,一套基础体系已基本完整。宋、清将其成文规范下来,沿用至近代,只局部改进,并无根本变化。主要文献有:宋代的《营造法式》和清代的《工程做法则例》。 2 台阶与基础古建筑地基处理方法 1)天然地基---将基础甚至建筑物本身直接构筑于原有土(岩)层之上。 2)人工地基---换土加入碎砖、石渣、石灰等掺合料挤密桩、端承桩、摩擦桩 2 台阶与基础古建筑地基基础种类(5种) 1)天然地基。一般适用于山区岩层地质。例如山西五台山佛光寺。 2)夯土地基。第一类为土质较好时,可去掉表层土,仍用原土素土分层夯实后砌筑基础。第二类为遇到土层较弱或人为削弱地基时,可挖深,换土,分层夯实至要求的标高。 3)灰土地基。在黄土中加白灰,拌合均匀,湿度恰当,分层夯实成灰土地基, 其承载力比天然地基土有明显的提高。近代明清建筑中有泼糯米汁的做法。即在两步灰土间泼洒糯米汁, 为增加两层的结合力。例如北京故宫基础。 2 台阶与基础古建筑地基基础种类 4)其他掺合料加强的复合地基。第一类做法是在夯土中加入石块、瓦片等以提高地基的抗压强度。早在战国时代就已经使用。第二类做法是碎砖瓦、夯土层分层铺筑。例如河北正定寺转轮藏一层碎砖,一层夯土,隔层筑打而成。北京故宫内也普遍采用这种做法。 5)桩基础与筏式基础。 1)地下强度较高的砂层,岩层较浅时可用端承桩。 2)如果坚实砂、岩层过深,用摩擦桩。依靠桩与土之间的摩擦力传递上部荷载。 2 台阶与基础台基与柱础台基即相当于现代房屋的基础。它将上部传来的荷载传递至地基的持力层。左图为宋代以后比较规范化的台基 2 台阶与基础台基的发展和作用汉代以后台基上升,高出地坪。而且台基的高低逐渐成为建筑物主人身份、地位高低的标志。主人地位越高贵,台基越高。作用一:台基高出地坪,可以防止雨水浸入建筑,保持柱根干燥。作用二:台基高出地坪,平面尺寸大于建筑物本身的长和宽,可以保持建筑物的稳固 2 台阶与基础台基的分类 1)独立台基。一般建筑物都有各自的台基,立于庭院的地面上。 2)建筑在台上的台基。这种台基是建筑群中非常重要的建在高台上的建筑所特有的。高台之上还建有台基。例如北京故宫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3)台与台基组合成一体成为建筑的台基。特点是一座台和一个很矮的台基组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