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工作群体人口背景、社会融合程度和员工流动
性》分析评价
一、文献综述部分
作者在文献综述部分应用了大量的最新的和作品当时近几年的研究
成果,文献的跨度集中在10年内,为1979年到1989年,只有一篇的文献
为1971年。
以上文献,都涉及本文的研究内容:个人和群体人口背景特征、个体流
动性、社会融合程度、离职率,就该论文的内容方面来说,寻求的参考
文献适用性强,比较全面,符合文章需求。
二、问题和目的部分
论文的目的是为了深入研究工作群体人口背景、群体社会融合程度
和个体流动性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是人口背景相同性可以增强群体
社会融合性,从而降低个体员工流动性。与文献研究联系紧密。
此假设源于Pfeffer曾阐述的一个论题:年龄和加入时间相同的人
们容易相互吸引,还有更容易沟通,此论点只是得到了人们的关注还未
有扎实的论据。但是已显现原理的可靠性,通过Pfeffer的论题可以逻
辑推理出来。
三、假设部分
本论文提出了以下两个假设:
H1:群体人口背景特征相同性与社会融合性程度的提高有正向关
系;
H2:在工作群体中,社会融合程度越高,员工流动率越低。
上述两个假设中,清晰的阐述了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人口背景特
征越相似,社会融合性程度越高,员工流动率就会越低。
第一个假设和大多数早期研究结果保持一致。但是并未有扎根理论
或者相关的文献研究,只是先前有人提出过用这种方法来研究该论题,
但是没有做过任何实证检验。
第二个假设,研究者很少关注融合程度与员工流动性的关系,只是
最近一些研究间接地为融合程度与员工流动性的关系提供了一些论据。
四、方法部分
假设1中自变量为群体人口背景,因变量为社会融合程度。
假设2中自变量为社会融合程度,因变量为员工流动性。
群体人口背景采用了欧几里得差距的变异形式对年龄背景和任职年限背
景相似性进行了测量。
社会融合程度反映了对群体的吸引力、对群体其他成员的满意度和
群体成员之间的社会交往。社会融合程度可以用凝聚力,影响力,个人
对其他成员的满意度和保持与他人关系的愿望来衡量。研究中采用了三
种方法对其进行了评估:四项凝聚力指数、工作说明指数、群体成员在
上个月下班时间与同事进行社会交往的次数。
员工流动性:完成初次调查5年后,由公司人事处提供研究对象的
就业状况信息,对每个个体是否仍然在职或已经离职以及离职日期进行
说明。
文中指出研究分别将在个体层次和群体层次上对人口背景相同性和
社会融合程度的关系进行模型分析。
五、样本部分
本次研究以20个工作单位、79个个体作为调查对象,深入研究了群
体人口北京、群体社会融合程度和个体流动性之间的关系。有关数据是
在1979年从西部的大型连锁便利店员工中收集的。
这些群体分布的地点不同,负责各个指定区域的零售工作。所有个
体的级别和职务完全相同,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相同。代表们每周至少
要在同一个办公室共事两天,相互交流工作方面的事情并定期一起工
作。并且,每个区的代表有一个小组办公室,公司把每个区定位一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