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
《中
每一位哲人的思考,都不是短短一篇文字可以记录,冯友兰先生以贯通中西、纵横古今的视野,跳出历史材料的堆砌,对分散和孤立的各派学说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进行整理。下面是《中,欢迎欣赏与借鉴。
《中【篇一】 每个民族都会在其文明发展的同时对人和世界的各种本体性问题发问,由是则产生了哲人。不同民族的哲人思考的终极问题往往相同,但思考的方法,思想的表述则大相径庭,是以各民族的哲学之面貌多有不同。西方各民族的哲学自希腊出,自其伊始就遵逻辑、重推演,思辩缜密,有严谨的哲学体系。而东方的中国哲学,或重现象而轻规律,或以直观臆断代替逻辑推演,且见于零散的言语中而长时间没有成为体系这一切都让西方人和了解西哲的中国人生疑:中国哲学是不是合理的、完善的哲学?中国哲人的思考方式有无可取之处?我亦有此疑,而冯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则使我读罢豁然开朗。
冯先生指出,在中国,哲学如宗教之于西方世界一样深深渗入社会、为常人所持。是以一些哲人并不以自己为哲人,只于日常行事中表达自己的思想,不求构筑体系,是以有别于西方。
而中国哲人从直观处得哲思的哲学方法论极似叔本华、尼采、海
2
德格尔等欧陆浪漫主义哲学家、诗哲所持之法。较之拉丁语系诸语种,中文(尤其是先秦的文言文)无疑是一种微言大义、一言多意、拥有无穷可能性(海德格尔的概念)的语言。现代西哲已开始反思其自苏格拉底诸贤时形成的以逻辑证哲学之法,认为以语言为代表的逻辑系统并不具备论述哲学的能力(而中国哲人早有道可道非常道第一义不可说的观点)。海德格尔们自成表意充满可能性的新概念而用括号搁置前人逻辑清晰的概念而中国哲人早就在使用充满可能性的语言探讨哲学问题了。可以说,中文对中国哲学的影响极大既使中国哲学失之严密逻辑,又使其跳出逻辑的局限接触了另一些真理。进一步看,拜语言所赐,中国哲学的直观认知之法于西哲传统上的理性思辨,恰似叔本华之于康德、黑格尔;孔子所赞许的暮春而游之境,也神似欧陆浪漫主义诗哲的追求。所以,想研究中国哲学,不妨与西方浪漫主义哲学进行比较研究。此余所得之一也。
有趣的是:与西哲的先重逻辑、后弃逻辑恰好相反,中国哲学的主体儒学则在孔子的零碎语录式哲学后形成了宋儒的理学体系。新儒学更加注重思辩,加入了严密的本体论,以合乎条理的方式表述思想而非东鳞西爪地漫谈。之前提到过叔本华与康德、黑格尔的对比,这里又出现了一对与相似的学者:王阳明与朱子。阳明先生龙场悟道后执主观唯心主义的心学,而朱子则是客观唯心主义程朱理学的集大成
3
者。总而言之,理学体系对逻辑(一定程度上)的重视是对中国哲学这个整体的有机补充。
另一个对中国哲学的补充来自先秦的名家。中国哲学不重视名称与实体的关系,而名家却强调名实之辩。因为要讨论名,所以他们少不了要运用逻辑推理;他们也是最早一批挖掘中文表意逻辑性的人。后期墨家于此也有贡献。
故曰:研究中国哲学时,既要重视其总体上的直观认知之法,又要注意其中与西哲相似的逻辑论证之法。此余所得之二也。
所得之三是最基本的一项:我通过冯先生的著述对整个中国哲学史有了更系统的认知。之前对中国哲学的经典文本、著作多有涉猎,遍读《四书五经》《道德经》《庄子》等,却难以获得一个整体的认知因为中述的随意性、非专业性。而冯先生作为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家,将中述方式将中国哲学那些超逻辑的思想串在了一起,提炼出了其内在联系毕竟,记史还是不要那么多可能性好。感谢冯先生!感谢他对西哲方法论的了解,也感谢他对中国哲学的责任感!若不是他的努力,西方人将至今不解中国哲学乃至视之为非哲学,中国人也将不能真正了解本国的传统哲学体系,失掉意识形态上的根。
我读《中国哲学简史》之所得大体如兹。
4
《中【篇二】 1
高中阶段曾经囫囵吞枣式地将《中国哲学简史》在一日之内读完。
如今回想来,也赖于当时为高考作文积累知识的行为,对这本书仔细的分析和分类知识仍在脑海中有残存的影子。加之当时为了更加深入理解中国哲学轴心时代几家经典思想,还认真整理阅读了《中国哲学史》,如今让我分析中国哲学的几家思想,我还能很明确地从政治、伦理、礼仪、精神追求等几个方面区分,侃侃而谈。
然而大学之后,少了那么些功利的心思,忽而想回头看看这本冯老晚年著成的代表作,一番阅读下来,又有了些新的感想。
本书叙述顺畅,层次分明,将中华民族的哲学发展史从商周前期到轴心时代到汉朝后的儒学,三教合一,再到宋明理学,明清配合资本主义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