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关于自发性纵膈气肿
第一页,本课件共有12页
纵隔气肿的原因很多,通常可分为:自发性、外伤性、食管或气管破裂或手术后。
纵膈气肿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①肺泡破裂空气沿肺血管周围鞘膜进入纵隔,常有吸气后屏气,用力剧咳等诱因,见于支气管哮喘、细支气管炎、百日咳等疾病。肺泡破裂引起自发性气胸、纵隔气肿。
 ②在治疗呼吸窘迫征时,应用呼气末正压呼吸,所用的压力过高易引起肺脏气压伤,发生自发性气胸和(或)纵隔气肿。 
③胸部外伤、内窥镜检查或吸入异物等,可引起支气管或食管破裂而发生纵隔气肿。食管痉挛阻塞,常在食管下部8cm处发生纵行撕裂,因该处食管无结缔组织支持。食管破裂常伴发胸腔积液或脓胸。
 ④颈部手术,如甲状腺切除术或扁桃体切除术,有时气体可沿颈深筋膜间隙进入纵隔。气管切开术,若皮肤切口过小,气管切口过大,空气逸出易发生纵隔气肿。 
⑤胃肠穿孔、肾周围充气造影术或人工气腹术,腹腔内气体可经膈肌主动脉裂孔和食管裂孔周围的疏松组织进入纵隔。
第二页,本课件共有12页
纵膈气肿以自发性纵膈气肿最常见,常见病因有:①自发性气胸及肺大泡破裂;②支气管哮喘;③肺炎;④慢支、肺气肿、肺结核、药物性。SPM常见诱因是用力咳嗽、呕吐或深吸气后屏住呼吸,在这种情况下胸腔内压剧烈升高导致肺泡破裂,气体沿肺间质内血管鞘向肺门移行进入纵膈和心包。纵膈内的气体可沿颈深部筋膜移行至颈、面和躯干等处形成皮下气肿,也可胀破脏层胸膜和纵膈胸膜进入胸膜腔形成气胸。纵膈气肿使纵膈内压力升高,压迫腔静脉,回心血量减少,并发心包积气导致心包填塞,心脏舒张受阻,心排出量减少,动脉血压下降。
第三页,本课件共有12页
张力型纵膈气肿
非张力型纵膈气肿
根据有无纵膈压塞表现确定(颈静脉怒张、血压低、心率快、脉压差小、呼吸急促短浅、三凹征、紫绀等呼吸循环障碍表现,或经锁骨上皮肤切开排气症状不缓解)
第四页,本课件共有12页
第五页,本课件共有12页
SPM的临床表现常呈多样化,常见的症状为胸痛。典型的表现为胸骨后疼痛,在活动、呼吸和体位改变时加重,并常放射至颈部、肩背部和手臂。胸闷、气促、咳嗽也是较常见的症状。最常见的体征是颈部及前胸部皮下气肿,可及局部皮肤发胀和扪及“握雪感”。心前区可闻及与心跳相关的“嘎啦”样嚼鼓音(Hamman征)。
第六页,本课件共有12页
  纵膈旁线状积气,横膈连续征,在后前位可见狭长的气体阴影,沿纵隔侧上升至颈部软组织,在下颈部气体表现为斑块阴影,并向外延伸,成为胸外壁的皮下气肿,并可见纵隔胸膜形成的一条细线状致密影。在侧位上如气体充盈较多时,在心脏前与胸骨之间可见明显的透亮带。
  2.CT表现可显示环绕纵隔内的气体密度线条状影,纵隔胸膜向肺野方向推移。纵隔内空气常向上沿颈筋膜间隙向胸部皮下扩散,产生皮下气体密度影。
第七页,本课件共有12页
第八页,本课件共有12页
第九页,本课件共有12页
SPM的治疗包括内科保守治疗和侵入性治疗两大类。对于无症状或轻微症状的非张力性SPM不需要特殊处理,需密切观察,主要以治疗原发病为主。因SPM多为继发性,若不加强对原发病的治疗。纵膈气肿不但不能治愈,而且会越来越重,如果原发病得到控制,纵膈气肿一般1~2周可自行吸收。张力性纵膈气肿乃至心包积气由于发病急骤,病情危重需紧急处理,经胸骨上窝纵膈切开引流是治疗张力性纵膈气肿的有效方法。本例患者由于并发心包积气在,纵膈引流后行心包穿刺置管排气后病情逐渐好转。
SPM是自限性疾病,气体通常在一周内吸收,并很少复发。临床上诊断SPM的患者可以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第十页,本课件共有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