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教师要善于倾听在当前语文课改中,有一种十分重要的理念――“倾听者的教育”。一、“倾听”文本一次随堂课,老师讲授的是朱白清的《绿》。老师先让全班同学齐读单元学习目标“读书动笔”,出示的教学目标中有一项是“学当评论家”, 并让学生看文后提示的“圈点符号”。学生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学习内容, 显得很兴奋。可是老师没有抓住学生的兴奋点, 而是按部就班地照本宣科。因为老师讲的内容大部分都是书本上的内容, 这些都是学生自己看一眼就能看明白的, 课堂气氛显得很沉闷。最终, 这堂课还是没有讲到与作批注有关的知识技巧,学生也几乎没有动笔自己展开“读书动笔”的实践。语文课程是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读书动笔”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品格。最常见的教学方式, 教师应该以教材文本为例, 实践、探究“读书动笔”的方法。教师只是照本宣科,把“读书动笔”作为概念性知识教给学生,显然背离了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意图。教师首先要做“教材文本”的知音, 倾听“教材文本”所要培养学生能力的增生点,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有的放矢,提升课堂的效率与活力。二、“倾听”学生一次教研课。老师分析《故乡》的第三部分。提问:“我”离开故乡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同时要求学生默读课文, 提出自己的疑问。几分钟后, 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 为什么“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高墙”是什么意思;一会儿说“我本来十分清楚”,一会儿又说“现在却忽地模糊”, 是否矛盾……诸如此类, 我们在惊叹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同时, 也担心老师可能会招架不住。老师认真倾听学生的疑惑,然后把问题整理归类,分组讨论。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 老师便在教室巡阅, 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去, 俯下身子, 侧着耳朵, 神情非常专注, 时而微笑, 时而比划。他转到哪一小组, 哪一小组的讨论就马上激烈起来。最终, 这堂课在热烈的讨论交流中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这堂课的成功离不开老师真诚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