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内卷化效应的理解与破解
“内卷化”本来是一个专业性的概念,但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社
会性热词,它被用来描述群体性的生活样态,也传达出群体性的
社会焦虑,对其效应进行分析并寻求破解之道也成为一项迫切任
务。
一、“内卷化”的原初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内卷化”(Involution),亦称“过密化”,最初由文化人类学家
戈登威泽提出,后来格尔茨把它用在了分析爪哇岛的农业经济上,
杜赞奇和黄宗智则借用“内卷化”这一概念分析了中国的农业社会,
总体上来看,“内卷化”就是指一个社会或一种文化发展到较高水
平之后,便陷入了停滞状态,无法向更高级模式进行转化的现象,
它表现出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无发展的增长”。“无发展的增长”是历史学家黄宗智对
于“内卷化”概念的另一种描述,增长是指“量”的积累,发展则是指“质”
的改变和提升。中国的传统农业社会,为了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
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造成了人口数量的井喷式增长,但当
农业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人口数量的增长并没有带来农业社会
在“质”上的改变和提升,反而陷入了重复劳动、“边际效益递减”的
境地,因此也被称之为“无发展的增长”。
第二,资源禀赋的有限性。“无发展的增长模式”实际上已经隐
含了一个基本前提,即资源禀赋是具有稀缺性和有限性的,在传
统的农业社会中,农业产量的增长其实是有极限的,把农业产量
比作一块“蛋糕”的话,那么传统农业社会所信奉的就是“人多力量
大”——人口增多之后会把“蛋糕”做得无限大。但由于农业产量在
一定时期内往往是具有稳定性的(“蛋糕”的大小不变),因此,“人
多力量大”的背后却是“分蛋糕”的人越来越多,最终导致农业生产
的边际效益递减。
第三,“高水平”的阶段性特征。“资源禀赋的有限性”在农业发
展之初并不构成一个主要问题,而只有当农业发展到一个较高水
平之后,“资源禀赋的有限性”特征才逐渐涌现出来,当“蛋糕”在短
时期内无法再做大、而“分蛋糕”的人又越来越多时,“内卷化”效应
才逐渐“溢出”。
第四,反思性。“内卷化”效应的溢出是一个长期性和总体性的
过程,只有从一个大的时段内来反思其社会发展模式才有意义,
它是我们对于社会发展模式所进行的有意识的“反思”,而在现实
生活中,我们往往都是“无意识”地参与到了这一“内卷化”的过程。
二、“内卷化”概念的扩大化理解
“内卷化”本来是一个人类学和社会学的专业概念,它有着自身
固定的使用“圈子”,但现在却意外“出圈”了,并取得了广泛的溢出
效应。
1.“内卷化”概念的“出圈”
“内卷化”概念原初是用来分析农业社会的“内卷”,但现在却被
用在了各行各业,而且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共识,如教育行业、医
疗行业等。每个行业的资源禀赋在一定时期内来看都是有限的,
而为了争夺这少量有限的资源,人们往往都会使出浑身解数,如
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会拼命给孩子们报各种各样
的“兴趣班”,高考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