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机制、现状及理论研究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审计学
姓名:陈聪聪
学号:201392260105
摘要
人体器官移植技术是指将他人的具有功能的心脏、肺脏、肝脏和肾脏等器官移植给患者以替代其病损器官的技术。然而人体的免疫系统对各种致病因子有着非常完善的防御机制,能够对细菌、病毒、异物、异体组织、人造材料等“异己成分”进行攻击、破坏、清除,这种复杂的免疫学反应是人体非常重要的一种保护机制。中国器官移植始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移植数量逐步增加,发展速度逐渐加快,保障实现器官移植真正造福于民的目标,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器官移植;保护机制;保障;造福人民
中国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机制、现状及理论研究
器官移植的概述
器官移植是人类关于自身科学的伟大成果之一。人类器官移植经历了大约一百多年的动物实验阶段后,开始应用于人类自身,相应的进入了临床应用阶段。1954年美国波士顿的Murray第一次实行同卵双生间的肾移植成功并长期存活,这是移植医学史上首次获得有功能长期存活的病例。随着免疫学的发展,人们对器官移植的认识愈来愈深入。然而,我国的器官移植开展较晚, 至少比国外晚了10年。尽管中国器官移植近年来有了很大的进步(如在胚胎器官移植、细胞与组织移植、脾脏移植领域处于) 。但是仍以大器官即心、肝、肺、胰等移植的成绩为标准。
器官移植的发生机制
排斥反应的发生机制主要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个方面。临床最常见的急性排斥反应主要由细胞免疫介导,而超急性排斥反应和慢性排斥反应主要由体液免疫介导。
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
细胞免疫在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移植物中供体的淋巴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具有丰富的HLA-Ⅰ和Ⅱ类抗原,是诱发排斥反应的主要致敏原。在移植物植入受体后,随着移植物的血液循环重建,供者的HLA-Ⅰ和Ⅱ类抗原不可避免的暴露于受者的免疫系统,受者的免疫细胞识别外来抗原后,即可引发一系列的免疫反应。
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
体液免疫也在移植排斥反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在超急性排斥反应和慢性排斥反应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在原先并无致敏的个体中,随着T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的形成,可同时有抗HLA抗体形成,此抗体在移植后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中对激发晚期急性排斥反应颇为重要。另外,免疫抑制药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T细胞反应,但抗体仍在继续形成,并能过补体介导的细胞毒性效应、抗体介导的细胞毒性效应和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形成等方式,引起移植物损害。
此外抗原抗体复合物可以激活补体,而补体在序列活化过程中所释放出的一些递质及水解片段可直接破坏移植物,而这些有一定大小体积的可溶性抗原一抗体复合物沉积在移植肾的肾小球基底膜上,与补体结合可造成移植肾损伤,这些过程都有补体的生成与消耗参与。在同种器官移植中,补体与缺血再灌注损伤以及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之间的关系亦非常密切。
宿主抗移植物反应
受者对供者组织器官产生的排斥反应称为宿主抗移植物反应,根据移植物与宿主的组织相容程度,以及受者的免疫状态,移植排斥反应主要表现为三种不同的类型:超急性排斥反应:较为罕见,一般发生在移植后24小时内,出现坏死性血管炎表现,移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