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童话之于儿童.doc

格式:doc   大小:28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童话之于儿童.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6/8/10 文件大小:2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童话之于儿童.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童话之于儿童, 是童年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在语文教材中, 编入了大量的童话作品, 比如常人体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等; 拟人体童话:《小蝌蚪找妈妈》、《蚂蚁和蝈蝈》、《两只小狮子》、《美丽的公鸡》、《小猴子下山》、《小猫钓鱼》等等, 国外著名的拟人体童话: 《丑小鸭》、《乌鸦喝水》、《世界多美呀》( 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超人体童话:《七色花》、《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童话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特殊样式, 具有一些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的特质。就童话作品来说,通常是“在童话的幻想世界中,人获得了一种想象中的胜利感,一种从人的各种局限中超越出来的解放感、自由感, 这种超越感、胜利感、解放感、自由感自然带给人一种审美的愉悦”。因此, 童话作品真正吸引读者的是其特有的“新异性”、“神秘性”、“超越性”、“假定性”、“幻想精神”、“人性光辉”以及“游戏精神”等等。在童话作品的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感悟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体会其中的审美情感, 让学生体会到一种审美的愉悦。“真正的人性不是自然具有而是在文化中形成的,它需要灌输、培养。这正是童话、儿童文学能够提升人,因而具有一种巨大的感人力量的原因所在”,也即,作为儿童文学的童话等作品, 在教学中若真能起到什么作用, 那也只能通过教学的内化过程, 让学生得到提升,“打下精神的底子”, 而这个内化的过程, 须教师潜移默化的引导, 使学生通过审美体验和审美感悟得以实现。任何幻想越俎代庖的理解或者强加给学生的定论, 都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其一,读——体会文学语言美。教师以生动活泼、饱含情感、富有儿童色彩的语言为儿童读童话, 充分展现文学的语言美及其蕴含在语言之中的情感美。这样不仅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 更能以真情牵引情感, 以情感激发想象。其次, 教师还要善于指导学生读, 读那些语言优美、情感丰富的段落, 读出狐狸的狡猾语调, 大灰狼的凶狠, 小白兔的活泼, 老牛的善良等。读的过程应是语言、情感与思想和谐交融的过程。通过这样足够量的言语实践, 可以更好地帮助儿童品味并实践文学语言的情感美与形式美, 使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其二,感——体悟文学情感美。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方法与手段有效地激发儿童的情感, 使儿童在情感的促动下牵引想象, 进而在飞扬的想象中产生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如利用音乐或画面, 渲染气氛, 创设教学情境, 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等。这一再现并感悟文学形象的过程, 往往充满***、充满想象、充满灵感。它不仅有助于丰富儿童的内心情感世界, 培养想象力, 使儿童体悟到童话文学的情感美与形象美, 而且直接关系到儿童对童话本身的理解与接受程度。因为, 审美熏陶、道德感化、理性思考都与对文学形象的认知、体验和感悟密不可分。只有对形象进行了充分的再现、体验与感悟, 才能真正理解到文学的蕴含。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说过, 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 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我们正是要通过“感”的过程去点燃儿童心灵的火种, 而决不能以抽象琐碎的分析替代这个体验、感悟的心理过程。其三,演——感受文学形象美。在发展儿童的智能方面,“经验和接触是真正的导师”( 卢梭), 儿童对客体的认识是从实践活动开始的。因此,“演童话”不失为一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