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从《第七天》看余华作品的荒诞与真实.doc

格式:doc   大小:28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从《第七天》看余华作品的荒诞与真实.doc

上传人:kisuamd347 2016/8/10 文件大小:2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从《第七天》看余华作品的荒诞与真实.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从《第七天》看余华作品的荒诞与真实内容摘要: 《第七天》是余华反映社会现实的力作,本文从余华在文本中叙事的荒诞与现实特征入手, 认为余华构筑了荒诞的情节和叙事线索, 用反讽的手法揭示出“死无葬身之地”的底层生存现实, 具有客观现实内核, 发出关注底层人民生活状况的呼喊, 是一部艺术思想比较出色的作品; 但是,本文对现实内核及所涉题材亦进行了一定反思。关键词:余华荒诞艺术真实《第七天》一. 先锋叙事营造的荒诞感在《第七天》的写作中,余华采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构建了现实的人间与“死无葬身之地”的双重叙事空间, 这种尝试本身就具有相当强烈的荒诞感。余华通过死者对现实世界与死后世界的叙述, 实现这种双重空间的构建。余华在谈到《第七天》的创作时这样说到,“《第七天》的叙述有点像圆规的作用,‘我’在叙述里是一个圆心,叙述的圆规一圈一圈往外划出一个一个的圆。‘我’的经历是圆心, 所见所闻是一条条圆线。”[1] 这里的“我”是在作品开篇就交代的已死亡的灵魂,叙述的中心由已死的主人公承担, 其生前与死后的经历构成叙事的两条主线, 这又是另一层荒诞感的体现。在叙事结构方面, 这种延续的荒诞感也无处不在。《第七天》的写作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余华回归八十年代先锋写作的一次新的尝试。与其第一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相似,《第七天》亦采用片段的拼贴式结构, 但不同的是, 这种结构的核心不是由主人公的回忆所贯穿的, 遵循的亦不是所谓“记忆的逻辑”。从表面上看,这种叙事结构是由主人公死后的见闻所触发形成的, 但究其根本, 这些片段式的叙述的核心是当今中国现实社会所发生的种种现象,遵循的是“现实的逻辑”。作者在叙事结构的安排上, 使人物在“阴间”与“阳间”进行不断的跳跃与闪回, 不是意在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而是通过这种手法使需要表现的现实图景的容量得以最大化, 揭露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而这种叙述手段所造成的密集的人物冲突与高潮迭起的场景描写, 使多层次的社会矛盾在一个人物与和他有所关系的多个人物的生命轨迹中得以最大限度的表现, 亦营造出一种错愕感与荒诞感。荒诞化的叙述亦表现在叙事细节方面。《第七天》的开头是这样一段文字:“浓雾弥漫之时, 我走出了出租屋, 在空虚混沌的城市里孑孓而行。我要去的地方名叫殡仪馆,这是它现在的名字,它过去的名字叫火葬场。我得到一个通知, 让我早晨九点之前赶到殡仪馆, 我的火化时间预约在九点半。”[2] 殡仪馆、火化都是现实世界中的意象, 而赶到殡仪馆为自己火化,则是跳脱出现实的荒诞行为。又如殡仪馆需要领取排位号码,“普通候烧区”与“贵宾侯烧区”的划分,都是寓荒诞于现实之中的具体体现。这种叙述,使现实与幻境融为一炉,从而达到超越真与幻的第三层荒诞。二. 真实的荒诞余华曾经说过, 他的作品追求的是一种“艺术的真实”, 即作品中所构建的世界所给人的强烈的真实感, 而这种真实是可以超脱出现实世界的真实的。《在细雨中呼喊》中,作者设计了王立强以手榴弹爆炸的手段报复告密他出轨的女人的情节, 《现实一种》中更是让人物接二连三的离奇死亡, 这种种的死亡叙事被放置到现实世界的语境中是完全荒诞的, 可通过作者的叙述, 却给人一种强烈的艺术真实感, 这种真实是通过细节的精准处理达到的。如王立强放置手榴弹的一系列描写:“他贴着房屋,在阴影里无声地走到家属楼前, 然后沿着楼梯上了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