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探索与过程
专栏编辑培育城市荒野
蔡哲铭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约翰·H·丹尼尔斯建筑、景观与设计学院博士研究生
荒野唤起了人们对城市化影响之外原始 自然工作室致力于探索生态艺术与传播,同时促进
自然的集体想象。尽管在北美地区,“荒野” 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与尊重。工作室开展了一系列工
(wilderness)概念的出现被视作殖民主义的产 作坊和艺术节活动,专注于推动建立人与生态系统
物 ①[1],但这并不影响“荒野”一词的流行—作为 的密切关系。相关活动包括土壤工作坊、寻觅野生
一种语义工具,它已然具备了某种象征意义。同样 草本植物、以“水”为主题的跨学科艺术节等。这
地,“城市荒野”(urban wilderness)一词将矛盾的 些活动不仅将社区居民凝聚在一起,也让人们有机
“城市”与“荒野”并置组合,对景观设计师而言 会观察自然现象和过程并与之互动。参与活动的过
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城市荒野表达了公众 程让更多人意识到,人类是自然的产物,是生态系
对城市中非人工景观的惊叹—常被忽视的乡土物 统的一部分。莱登和姜受希的实践准确传达了一种
种及其生态绩效为人们所见,促使公众认知和欣赏 具身性体验;这种具身性极大推动了“心灵的再野
丰富而富有韧性的城市生态环境形象。另一方面, 化”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建立。
唯有重整人们对城市景观的认知论,才能更加深入 在《呼唤野性》一文中,南希·西顿分享了
地理解城市荒野这个颇具挑战性的自然概念—如 位于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的景观设计公司未来绿色工
果我们仅仅将城市景观看作单纯的绿色背景或人类 作室的作品,展示了他们对城市自生植物的研究成
对自然的掌控,那么就很难真正成为城市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