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萧红小说叙事构建的研究》
摘要:针对萧红小说个体,本文从空间叙事研究一一《呼兰河传》,感受萧红作品内心情感空间,情节淡化、时空开放的叙事结构三个方面来阐述萧红小说空间叙事模式的独特性,为新世纪的萧红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个案,本文主要从萧红和童年之间游离着。将自己沉浸在祖父和后花园的美好记忆中,只有祖父的溺爱,使她在童年感觉到了人间的温暖,善良与憎恶,温暖与冰冷,是她所生活的分裂世界,充斥着分裂的情感。这也
是促使她极为反叛的契机。祖父的爱,也让萧红对温暖和爱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表现出作
者自我的寂寞之感。
家里一切事务都由祖母掌管着,无疑家中祖父和萧红都是被歧视的弱势群体。祖父作为家中的
长者,一位老太爷,有二伯给他的更多是尊敬,厨子给他的更多是吹捧。没有人能与他说知心
话,他的寂寞感也就难消除。在祖父病重的那段时日里,年事已高,身体重病的他心里更是满
心的寂寞。他盼望着萧红放假回家陪他,萧红也希望自己每次回到家中祖父还在活着,祖父的
寂寞也是萧红作品中情感心理空间的展现。
情节淡化的空间叙事结构
萧红的小说之所以经受住历史的严峻考验,在很大程度上依持了她所创造的独特的叙事结构。
在小说结构方面,萧红追求的是一种简单、自然的形式,所谓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完整的
故事情节、西方现代艺术表现方法等在她的小说里完全退隐了。萧红在小说的创作中摒弃了长
篇故事时间的延续性,摒弃了代表因果关系的情节结构,而采用贯穿始终的思想情感作为主线,
并通过时空的跨越和有着内在联系的一幅幅画面,来完成一系列人物形象的塑造。这种写法在
《生死场》和《呼兰河传》两部小说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崛起于20世纪30年代初的萧红所直接感受到的正是“五四”以来近现代文学的新气息。西
方现代派小说的创作理论的影响以及中国文学传统中抒情传统的承续,都使中国现代小说出现
了把散文和诗引入小说的创作倾向,情节的淡化使小说的结构呈现多姿多彩的形式。萧红正出
现于“五四”与“延安”传统交接之际,抗战文学、沦陷区文学、市民文学并存在文坛的时刻,
这种开放式、融汇式的文化结构使作者的创作心灵处于一种自由境地,一切类型化、观念化的
小说模式消解了,用自己擅长的散文笔致来结构小说,写自己熟悉的体验和观察,在环境氛围
中,传达出对人生对历史的深刻的思考,这种透出鲜明个性的不拘格套的萧红式的结构方式,
在中国现代小说结构史上具有创新意义。
故事情节的淡化
萧红小说基本上不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也没有贯穿始终的重要的人物形象,小说的情节是由
叙述者所感受的一些零散的生活片段组合而成,小说的重心主要在于呈现叙述者对人生的主观
感受和体验,以及由这种感受和体验所引发的一种特定情绪。萧红在《呼兰河传》等作品里不惜将情节的发展中断,进行集中的描绘。这确实有些破格,并且因此受到责难。萧红却置之不顾,她有着自己的追求,也许正是这一点构成了萧红创作的主要特色。
《呼兰河传》通过叙述者回忆的眼睛,描述了东北地区一座小县城的平凡生活和风俗人情。小
说几乎没有什么故事,只是叙述者对童年时代所感受和体验过的日常生活横断面的汇聚。小说
开头叙述了呼兰县城特有的生活环境、风物习俗,历史掌故、人情世态,并以此为背景映射出
叙述者的生活经历以及一些见闻的感受,着重叙写了自己家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