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关于蒙古族大学生族群认同研究[摘要] 蒙古族作为中国北方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人种属于纯蒙古人种, 是黄色人种的代表民族, 语言为蒙古语。除蒙古国外, 蒙古族人口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内蒙古自治区、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河北、青海、河南、甘肃等省区。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一千万人, 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国境内。任何一个民族, 无论自然环境, 生产生活方式, 所处的时代, 社会背景发生多大的变化只要具有强烈的民族心理认同, 这个民族就会生存, 延续并发展起来。一般认为民族认同是后天形成的, 并在民族互动的基础上发展变化那些从未与其他民族接触过的人是不会产生民族认同的。[ 关键词] 族群,认同,人格,文化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14X ( 2015 ) 26-0382-01 一、族群认同研究现状“族群认同”是社会认同理论在少数民族心理学研究中的发展。按照社会认同理论的说法, 社会认同是个体对其所归属的群体或类属的认知和信念。当今社会,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世界各国各族群间经济、文化等方面互动的加强, 大量移民的出现以及世界范围内族群间矛盾与宗教冲突的频繁发生, 多族群国家面临着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国外对族群认同的实证性研究是从 20 世纪 70 年代, 对少数族群的研究开始的。研究者们研究了各种族群认同发展理论模式, 不论研究者对族群认同的发展阶段如何划分, 都假定个体的族群认同有阶段性, 并且循序渐进, 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在这一发展过程中, 个体一方面对自己的族群身份表现出自尊和自信,另一方面摆脱对他族的偏见和敌意,并能发展出和谐的族群关系,从而形成了较理想的族群认同。二、未来发展测定族群认同的发展测定和评估能说明人们的出生背景、主观喜好、族群取向和文化行为取向、各种情景和背景对他们的族群认同的影响程度。西方学者使用各种模式来研究族群认同的发展, 按照埃里克森的观点, 认同的形成是青少年时期个体不断探索和承诺的结果。通过探索和承诺, 个体就可以在重要的认同领域( 诸如性别、生涯、宗教、政治定位) 中获得承诺能力和决策能力。菲尼发展了埃里克森的认同发展理论, 提出个体的族群认同主要经历四个阶段,即: 1 弥散性阶段,个体表现出较少或不关心自己的族群认同; 2 排斥性阶段,个体表现出对本族群特性的关注,父母的影响开始内化; 3 延迟阶段,个体继续探索本族群的特性,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会经历深度的混乱; 4 整合阶段,个体把族群认同成功地整合到他们的自我概念之中。个体的自尊是该理论的主线, 它可以影响个体认同的发展阶段。一个群体的社会地位可以反映出该群体成员的认知水平, 假设: 一个群体长期遭受其他群体的歧视,那么该群体的自尊和认知水平也就很弱了。但是蒙古族作为一个大族群, 且中国历史当中一直是一个强大的族群, 因此蒙古族的自我满足高,成员卷入程度高,对本群体比较热衷。三、当代大学生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首先, 国家认同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归属哪个国家的认知以及对这个国家的构成, 是族群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升华。其次, 民族与国家之间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和社会秩序紧密相关。认同不仅是心理层面的, 同时也是行为层面的, 加强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研究,把两者的冲突保持在“秩序”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