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doc

格式:doc   大小:29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doc

上传人:omfadaz599 2016/8/11 文件大小:2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说起“和”,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和谐、和睦,以及“和为贵”“家和万事兴”这样的谚语格言。确实,在我国的思想中,“和”就是一个满载着喜庆、美好意义的词汇。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 我们对于“和”的概念更应该深入探寻、把握, 这样才能使“和”的精神得到贯彻,把“和”的风气带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和谐相处、求同存异的思想源流“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古老的概念。在据说创作于商代中期的《尚书? 说命下》中,有“若作和羹?o 尔惟盐梅”的句子, 意思是:“如果把治国看成调和羹汤,那么你(指傅说)就是盐和梅子这样的调味剂。”无独有偶,《吕氏春秋? 本味篇》也提到了商朝的开国贤相伊尹以烹饪为比喻, 向商汤讲述治国之道的故事。伊尹认为肉羹要做得好吃, 必须依靠各种味道的调和。《吕氏春秋》虽然是战国末期的典籍,但其中的很多故事都是传承有绪的。此前很多古籍都提到了“伊尹以割烹要汤”的故事,可见伊尹凭借厨艺获得商汤的欣赏这一情节并非后人虚构。今天能看到的最早的“和”字,是在西周的金文中。当时的“和”已经是一个“口”字和一个“禾”字并列的样子。这个字把一张嘴和一颗谷物放在一起,推究其意,大概是与“吃”有关,这或许可以作为“和”与烹饪密切相关的一个证据, 也可以与前面提到的两个故事互相印证。以我们能看到的史料来判断,“和”最初的含义应该就是“调和味道”。由于“调和”一词可以应用于各个方面,“和”的含义很快就不限于烹饪意义上的了, 而是进入了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古人认为, 食有五味(甘、酸、苦、辛、咸), 乐有五音(宫、商、角、徵、羽), 人有五常(仁、义、礼、智、信), 物有五行(金、木、水、火、土), 把这些元素恰当地配合起来, 就可以叫作“和”。从这个角度再作引申, 就出现了“中和”“太和”等多种概念。所谓“中和”,其实就是儒家“中庸之道”的另一种说法。“中庸”一词, 最早见于《论语? 雍也》:“中庸之为德也, 其至矣乎。”可见孔子对“中庸”的评价是非常高的, 但是孔子没有详细阐述它的含义。后来, 据说是孔子之孙孔? 常ㄗ肿铀迹┧? 著的《中庸》给了“中庸”这个词一个定义, 并将其与“中和”牵系在一起,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这里的“中和”, 虽然表面上说的只是情感上的“和”, 实际上却是由小见大、旁兼万物、一以贯之的, 不然也就无所谓“天下之大本”“天下之达道”,更谈不上“致中和”以使“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了。荀子说:“公平者,职之衡也;中和者,听之绳也。”(《荀子? 王制》) 这里的“中和”,就专指治国安邦时“宽猛得中”的“和”了。在古人看来, 治国与烹饪、奏乐以及其他事情是一样的, 都需要对各种元素进行调和, 以达到“和”的境地, 只不过治国者调和的元素是“宽容”和“严猛”而已。南宋著名思想家叶适解释《中庸》说:“古之人,使中和为我用, 则天地自位,万物自育;而吾顺之者也,尧舜禹、汤、文、武之君臣也, 夫如是,则伪不起矣。”这是对“中和”最好的解读。“和”的另一个概念是“太和”。所谓太和,最早见于《易传? 乾卦? 彖辞》:“保合太和,乃利贞。”朱熹在《周易本义》中注解道:“太和,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也。”也就是说,“太和”是一种“冲和”的“气”。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