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气相色谱法毛细管气相色谱法
你现在浏览的是第一页,共44页
你现在浏览的是第二页,共44页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的起源
1956年,。
1957年,Golay提出理论推断:毛细管内径不仅决定对气流的阻力,而且决定板高。、内涂固定液的柱子进行实验,获得效能极高的色谱柱。
你现在浏览的是第三页,共44页
毛细管色谱法的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57~60年代末)
1958年Golay提出壁涂毛细管色谱速率理论(阿姆斯特丹色谱会议);
Dijkstra提出动态涂柱法;
William报道与毛细管匹配的FID,使灵敏度提高;
Desty发明毛细管拉制机;
提出分流法,解决了毛细管色谱的进样问题;
存在的问题:毛细管内壁光滑,不易涂渍;玻璃柱表面羟基的吸附;玻璃柱易断。
你现在浏览的是第四页,共44页
45m×,邻苯二甲酸二(十八酯)(1958年阿姆斯特丹气相色谱会议)
你现在浏览的是第五页,共44页
第二阶段 (20世纪70年代)
该阶段主要是玻璃内壁处理技术的发展:Novotny采用气态HCl腐蚀玻璃内壁;Schieke用氟醚处理,使生成氧化硅须状层;Halasz发明载体涂层开管柱(SCOT)
你现在浏览的是第六页,共44页
第三阶段 (20世纪70年代末~)
1979年,借用拉制光导纤维的技术,Dandeneau拉制出石英弹性毛细管柱。
大孔径()的应用。
你现在浏览的是第七页,共44页
毛细管色谱柱
~1mm,长度10~300m
理论板数:2000~5000/m,总柱效最高可达106。
材质:金属(铜,镍,不锈钢)
玻璃
石英
你现在浏览的是第八页,共44页
毛细管柱分类
开管型
填充型
涂壁开管型(WCOT)
壁处理柱(WTOT)
填充毛细管柱
微型填充柱
你现在浏览的是第九页,共44页
你现在浏览的是第十页,共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