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谈谈王维诗中的禅意.doc

格式:doc   大小:63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谈谈王维诗中的禅意.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6/8/12 文件大小:6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谈谈王维诗中的禅意.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谈谈王维诗中的禅意李金娥(唐山市第八中学河北唐山 063000 ) 摘要:王维是我国唯一享有“诗佛”称号的诗人,在他的诗中有浓浓的禅意。这和当时佛教的盛行及家庭的影响有关,当然更与他的仕途不畅相连。王维诗中的禅意表现在他对自然山水的理解和直接的说教。关键词:禅;空、寂;闲居;静坐; 归隐田园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他的诗既有陶诗浑融完整的意境,又有谢诗精工刻画的描写。语言也高度清新洗练,朴素之中有润泽华彩。然而他的诗中佛老气很重, 禅味很浓。胡应麟《诗薮》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徐增《而庵诗话》说:“摩诘精大雄氏之学,篇篇字句皆合圣教。”这些评论,都说明了佛教信仰对王维的诗歌创作有很深的影响。如他的《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清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这首诗就是他沉湎于佛学的恬静心境的写照。不知香积寺, 却去拜访, 见出诗人的洒脱不羁。未到寺中,已是云封雾罩,可想香积寺之幽远。诗人听泉声幽咽,感受日色寒冷,这是多么荒僻而又幽远的境界。暮色降临,诗人不禁想起佛教的故事:在西方的一个水潭中,曾有一毒龙藏身,累累害人。佛门高僧以无边的佛法制服了毒龙,使其离潭他去,永不伤人。佛法可以制毒龙,亦可以克制世人心中的欲念。这“安禅制毒龙”不是诗人心迹的自然流露吗? 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了“诗佛”之称誉的诗人。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 历史上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 另一方面, 也是因为他能坚持较为严格的宗教实践, 通过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三昧,以至有些诗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地。因此王维为“诗中之佛”是不过分的。那“佛学”何以对王维有如此深远的影响呢? 首先,王维的禅缘是和他的家庭影响分不开的。王维的母亲崔氏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王维在《请施庄为寺表》中写道:“故博陵县君崔氏, 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 褐衣蔬食, 持斋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大照禅师即普寂,为禅宗北派祖师神秀的大弟子,神秀灭后,其法众由普寂统领。《唐高僧传》记述: 开元十三年( 725 ) 即王维24岁时, 普寂由洛阳移居长安,“王公大人,竞来礼谒。”崔氏得拜这样一个高僧为师,守戒习禅三十多年,自然是一个颇有修养的居士了。生长在佛教气氛如此浓厚的家庭,在母亲的影响下,王维和弟弟王缙“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旧唐书• 王维传》) 其次,唐朝是一个佛教全面成熟的时期,佛教的影响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大家皆知的“大唐西域记”就发生在唐代,当时可以说是广普佛法,寺院的建筑不亚于“四百八十寺”的南朝。除天台、三论、唯识诸宗已具备完整的理论体系外,华严宗和禅宗也确立了相当成熟的核心思想。士大夫学佛佞佛的风气极盛。王维作为一位虔诚的奉佛者,对中国佛学,不但有很深的领会, 而且也有认真的践行。王维年近三十丧妻,“亡妻不再娶, 三十余年孤居一室,摒绝尘累”(《旧唐书• 王维传》) 。王维交游的僧人居士很多,在其诗文中有名有姓的就有近三十人。另外,王维仕途的不畅,也是他笃信佛教的一个原因。早期的王维也有一定的向往开明政治的热情,对张九龄的“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献始兴公》)的开明政治表示积极支持。大约在他四十岁后, 李林甫上台, 开元二十五年( 7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