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五章 儒林外史
第一页,本课件共有44页
第五章 《儒林外史》
明清知识分子的浮世绘
第二页,本课件共有44页
本章内容
一,文木老人与《儒林外史》的创作
二,《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
三,《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士人之性灵在此举业之中得不到半点陶冶。(3)大凡读书一与直接的功名联结就失去了所以读书的意味。
第十九页,本课件共有44页
八股取士制度牢笼和戕害了一代代知识分子,这是中华民族的巨大厄运;功名富贵观念造成了人性的扭曲和世风的颓败,不能不引起后人深深思索。八股取士制度下,一代士人的人性与灵魂落入空前的空虚、悖谬及扭曲之中。
go
第二十页,本课件共有44页
小说肯定的三类人物形象
第一类,带有某种叛逆精神的杜少卿和沈琼枝。沈琼枝是一个具有某些新因素的奇女子形象。
杜少卿是一个既有传统品德,又有名士风度的人物。他鄙薄功名,蔑视权贵;对某些封建礼俗提出大胆挑战,追求恣情任性、不受拘束的生活;尊重女性,要求个性解放。
第二十一页,本课件共有44页
第二类,真儒名贤形象
他们看重文行出处,淡泊功名利禄,追求合理的道德操守和人格的自我完善,表现出浓厚的原始儒学精神。同时他们又主张以“礼乐兵农”的实学取代空谈性理的理学,以经世致用的学问取代僵化无用的科举时文,真正代表着作者的社会理想。代表是迟衡山、虞育德、庄绍光等。
第二十二页,本课件共有44页
第三类,四大市井奇人形象
有季遐年、王太、盖宽、荆元。四位奇人不受功名富贵羁绊,不受礼法名教束缚,傲骨嶙峋,安贫乐道,既自食其力,又文采风流,追求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表现出尊重自我人格、疏离政治功利、要求个性自由发展等这样一些近代民主主义思潮的萌芽。
第二十三页,本课件共有44页
《儒林外史》的社会意义
《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性作品,着重揭露了科举制度对人们灵魂的毒害,对青年的毒害,批判了礼教的虚伪和吃人的本质。也塑造了一些正面人物形象,有意与庸俗丑恶的儒林人物相对照。
第二十四页,本课件共有44页
四、《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一)富有民族特色的讽刺艺术新成就
1. 作者能秉持公心,把握分寸,针对不同的人物作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讽刺:对贪官污吏是无情揭露和严厉鞭挞,对迂腐儒生是既同情又讽刺,对正面人物是在肯定中略显微词,做到了“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
第二十五页,本课件共有44页
2. 作者善于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悲剧性结合起来。寓庄于谐,“戚而能谐”。
3. 作者善于运用含蓄、婉曲的讽刺手法,冷静超然,不动声色。 “婉而多讽”。
第二十六页,本课件共有44页
二)叙事艺术的新特点
1. 《儒林外史》已从故事型小说跨入到性格型小说。
2. 《外史》所写的人物更切近人的真实面貌,它在艺术形象的审美特点上发生了一系列的显著变化:人物形象从超常性变为平凡性;人物特征从单色素转为多色素;人物性格从稳定性走向流动性;肖像描写从脸谱化转向具象化。
第二十七页,本课件共有44页
3. 作品的叙事角度发生了变化,作者已经能够把叙事角度从叙述者转换为小说中的人物,通过不同人物的不同视角和心理感受,写出他们对客观世界的看法,丰富了小说的叙事角度。
第二十八页,本课件共有44页
三)《儒林外史》的结构新形式
全书没有贯穿首尾的中心人物与主要事件,而是分别以一个或几个人物为中心,组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云:“惟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但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因亦娱心使人刮目矣。”
第二十九页,本课件共有44页
与全书结构相匹配的思想内容
第一回最后写王冕隐去,意味着在将来的日子里,将出现价值缺席;第二部分是表现在无理性情况下,士人心灵的浮躁与扭曲;第三部分是士人对价值重树的努力,虞育德在努力以一真儒身份对上述重建的成果加以呵护。第四部分表达深深的无奈。最后,以四大奇人为新理想寄托。
第三十页,本课件共有44页
四)语言高度纯熟洗炼
《外史》的语言是一种高度纯熟的白话,单纯明净,清新洗炼,‘能写出其人之骨髓’ 。
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第3回》
严监生临死之时,伸着两个指头,总不肯断气。(第6回)
第三十一页,本课件共有44页
铸鼎象物,毛发毕现
胡屠户道:‘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穷鬼,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如今不知因我积了甚么德,带携你中了个相公,我所以带个酒来贺你。”
这里母子两个,千恩万谢。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
说了一会,(屠户)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 (第3回)
第三十二页,本课件共有44页
清代卧闲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