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关于我的零花钱作文我的零花钱作文500.docx

格式:docx   大小:45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关于我的零花钱作文我的零花钱作文500.docx

上传人:779277932 2022/1/14 文件大小:4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关于我的零花钱作文我的零花钱作文500.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关于我的零花钱作文 我的零花钱作文500
篇一:《初中作文:我的零用钱成长录》
我的零用钱成长录
文/应莹
小时候我特别节约,从不会因为零花钱的事让父母操心。节约到什么层度呢?小学时,我用的铅笔一直要用到只剩铅笔头为止,铅笔盒要用到会“唱歌”,咿呀叫,因怕影响周围同学,才被迫换掉。所以可想而知了,我基本不需要零用钱。而我父母也从不像别人父母一样会给孩子“发工资”,考试考了好会给孩子“发奖金”。我父母说:“孩子就应该像个孩子,要什么零用钱,小小年纪就满手铜臭,脑子里算计着“用钱计划”、“得钱战略”将来还得了!”在他们的教育下我可谓是最没“金钱观”了。记得有一次,奶奶来看我,她知道我妈禁止我有零用钱,于是就把我拉到房间里偷偷给了我50元钱,她对我说:“应莹大了,要在口袋里放一点零花钱的”。唉,我可真笨,真乖呀!奶奶走后,我就把50元钱给了我妈,说什么我不会用钱的。很自然的,我妈妈就把钱放到了她的口袋里。唉,现在想想悔啊悔死了。
然而,现在我读初中了,发现没零用钱的生活真当难过。又因为我这人脸皮特薄,宁可不用钱,也不愿向父母亲开口要钱。这样吃苦头的当然是我了。记得有一次到外面去上课,回来到公交车站时,遇到了一家报亭,见有新一期的《读者》出来,真的是控制不住地买了一本。结果那3元钱原是用来坐车的,现在身上再也没有别的钱了,只好拿着《读者》走回家了,那是从城东走到城西呀!等我到家时,父母亲在家已经急得要打110了。哎,没有零花钱真的把我害苦了,但这也让父母尝到了苦头。可这也是好事,从此我迎来了零花钱的“春天”——父母决定让我随身带10元钱零用。我终于可以向无零花钱的岁月说Bye-Bye了。
10元,对于我这个无零花钱的人来说,这可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但10元,作为一次秋游时的零花钱来说,那简直等于没带钱。在一次秋游活动中,我见同学在玩钓金鱼,又见价目表上标着“一分钟一元”,看着手中的10元钱心想,我有十分钟好钓呢!越想心里越痒痒,也顾不得节约了,冲上去就要交钱钓鱼。可还没等我拿起鱼竿售票员阿姨就要我交20元的押金。昏倒,我只好溜走。就这样,我走到东用不掉揣在口袋里的“巨额财富”,走到西又用不掉我这唯一的“财产”,直至我的秋游索然无味。遇到同学问我为什么不玩时,我还不得不调侃几句应付一下我此时的尴尬。不免被同学误认为“清高”。哎,这世道真是待到用时方恨少!
今天,我真的是撕破脸皮喊着向父母要零花钱,可他们却说:“零花钱是要靠自己的劳动得来的,你现在已经长大了,要自给自足。”哦,我的天呢!都要初三了,学习这么
忙,还要我自给自足?哎,真没办法。可我也不想当“寄生虫”啊!想到了投稿可以拿稿费,靠自己的劳动换来我的零花钱,这样的零花钱不是更有价值吗?
篇二:《我的零花钱教案》
我的零花钱
---------综合实践活动选题指导课
浦城县忠信小学:潘迪辉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零花钱,能正确合理地使用自己的零花钱,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归纳和整理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选择研究课题的方法。
3、能通顺、清楚地表述课题。
二、课前准备:小磁铁若干块、纸条、水笔、水彩笔
三、教学过程
(一)师生交流、激发兴趣
1、由幻灯片导入(100元的人民币)
2、师:同学们你们都有零花钱吗?(有)每天有多少零花钱?(生答)零花钱是从哪里来的?怎么使用?
(二)由图入手,引出问题{关于我的零花钱作文}.
1、出示幻灯片:(学生买零食和上网吧的图片)
师:看到同学们这样使用零花钱,你们有什么看法?
生自由回答,教师相机引导。
2引导学生提问。
师:对于小学生的零花钱,你最关心,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
指名回答。
3、出示幻灯片:对于零花钱你最关心、最感兴趣怕问题是什么?在小组里和你的小伙伴互相讨论。
4、出示幻灯片:1、两人或三人合作确定一个共同感谢兴趣的问题写在纸上。
2、注意字迹工整,语句通顺,表述准确。
3、问题写好后,贴到黑板上。
5、小结:刚才我们完成了选题的第一步,也就是提出问题。
(三)、筛选问题,归类问题
1、师:看到这么多问题,接下来我们要进行第二步,就是筛选问题。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尝试着对问题进行筛选。
(重复的留其一、相近的归为一类、不属于这个范畴的删去)
3、教师进行整理归类
(大致分为:来源、数量、使用方法、用途等)
(四)尊重意愿,确立课题
1、师:经过同学们的筛选、整理,我们把问题分成了这样几类。下面每一个小组商量,确定自己小组将要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