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诗经.桧风》赏析.doc

格式:doc   大小:33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诗经.桧风》赏析.doc

上传人:知识无限 2022/1/14 文件大小:3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诗经.桧风》赏析.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诗经 . 桧风》赏析
《诗经
·桧风·羔裘》赏析
《羔裘》一诗的主旨, 《毛诗序》曰:“大夫以道去其君也。国小而迫,君
不用道。好洁其衣服,逍遥游燕,而不能自强于政治, 故作是诗也。 ”验之于诗,
庶几可信。桧为周初分封于溱洧之间的一个小王东迁后不久,即被郑武公所灭。 从诗意推测, 此诗当为桧国大臣因桧君治国不以其道被迫离去后所作。 全诗共分三章,章四句。
诗首章“羔裘逍遥, 狐裘以朝”两句看似叙述国君服饰, 但言语间充满感情
色彩。钱澄之分析说:“《论语》:狐貉之厚以居。则狐裘燕服也。逍遥而以羔裘,则法服为逍遥之具矣。视朝而以狐裘,是临御为亵媟之场矣。先言逍遥,后
言以朝,是以逍遥为急务,而视朝在所缓矣。” ( 《田间诗学》) 这段分析为我们更深一层地理解诗旨提供了门径。即便是大国之君,身处盛世,不以仪礼视朝,
不以国事为务,犹为不可,更何况当时桧国“国小而迫”, 周边大国正虎视眈眈,存亡生死危在旦夕, 处境如此而不自知, 怎能不让人心存焦虑?“岂不尔思, 劳心忉忉”,这是身处末世的臣子深切而无奈的心痛感觉。
第二章诗意与第一章相同, 但在回环往复中更让人感受到诗作者对国之将亡
而桧君仍以逍遥游宴为急务的昏庸行为的幽远绵长之恨。
诗末章一改平铺直叙的路子, 选取羔裘在日光照耀下柔润发亮犹如膏脂的细节性情景,扩展了读者的视觉感受空间, 使诗人的心理感受有了感染读者的物象基础。在通常情况下, 面对如此纯净而富有光泽的羔裘, 人们会赞叹它的雍容华美和富丽堂皇之气, 但在诗人为我们提供的独特的情景上下文中, 如膏脂一样在日光下熠熠发亮的羔裘是这样的刺眼, 令人过目之后便难以忘怀, 这难以忘怀之
中又无法抹去那份为国之将亡而产生的忧愤之情。 “岂不尔思, 中心是悼”, 不为你费尽思虑,怎么会离君而去心中却时时闪现那如脂羔裘呢?思君便是思国,
作为国之大夫,无法选择国之君主,只能“以道去其君”,但身可离去,思绪却
无法一刀两断, 这便是整首诗充满“劳心忉忉”、 “我心忧伤”、 “中心是悼”层层推进式的忧伤和愁苦的历史原因。
全诗没有风诗中常用的比兴手法, 叙事也显得急切且繁复, 但从这近乎祥林嫂式的絮叨中确实可以感受出诗作者的深切思虑。 ( 戴元初 )
《诗经·桧风·素冠》赏析
1 / 7
旧说如《毛诗序》、郑笺、朱熹《诗集传》等多拘泥于“素冠”、 “素衣”,以为此是凶服、孝服,谓诗写晚周礼崩乐坏,为人子者多不能守三年之丧,而诗中服“素衣”者能尽孝道、遵丧礼。今人高亨沿袭此说, 《诗经今注》云:“这是一首赞美孝子的诗。”其实在先秦时代,素衣素冠本是常服,非专指凶服,此点清人姚际恒辨之甚详, 《诗经通论》云:“古人多素冠、素衣,不似今人以白为丧服而忌之也。古人丧服唯以麻之升数为重轻, 不关于色也。”诗中“棘人”,不是孝子,又是何人?“棘”是系囚之所, “棘人”就是囚犯、 罪人。姚际恒云:“棘人,其人当罪之时,《易·坎》六爻曰: 系用徽纆,置于丛棘。 是也。”由此推测,这是一首痛惜贤臣遭受迫害、斥逐的诗。
首章写那位遭受迫害斥逐的贤臣,他头戴素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