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1
精品文档
医学人文关怀
医学人文关怀的基本内涵医学人文关怀的基本内涵医学人文关怀
是高于民众心理、生理之上的精神层面上的关怀, [1]是医务工作者
必备的基本素养。
医乃仁术是指医生不仅要运用知识、技能行医治病、施药救人,
而且要给予患者广泛而精细的人文关怀。
这就要求医者践行关爱、博爱、至善、至美、慎行的行医准则及
处事原则。
关爱关爱是医学人文关怀最基本的要求。
中国著名古典医籍《素问·著至教论》要求医者上知天文,下知地
理,中知人事。
这就要求医者对患者要有全面的了解,不仅要了解患者性格、气
质、精神等个性特征,而且要掌握患者所处的社会环境、职业、地位、生活等社会情况。
医务工作者要从关爱、仁心出发,在为患者提供高满意度的技术服务的基础上,全面提供心理的、精神的、情感的安慰和援助。
在医学实践过程中,医生要有同情怜悯之心,体会患者的痛苦,耐心、细致、深入地了解其病情,给患者足够的重视、安慰和尊重,
赢得他们的信任,解除他们的焦虑;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尽可能创造出一个利于患者倾诉病情的环境,帮助其建立战胜疾病的信
心和生活下去的勇气,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此时,医生付出的关爱体现出超越于知识、技术之上的最美最高尚的灵性医学。
2博爱人具有社会性,而患者除了对疾病的担忧、苦闷和彷徨外,还被动而积极地考虑着疾病对周围人(家人、朋友、同事、邻居)、环境(单位、社区、街坊)、工作、事业等的影响。
同样,周围人也或多或少地受到影响,尤其是家人,其内心的担忧、痛苦、无助不仅影响到他们的机体及精神,而且还会影响病人的精神甚至影响病人疾病演变的过程。
因此,医学人文关怀的范围应跨越医院而延伸到单位、社区、社
会。
医者医病到医病人上升到医病人的社会生态场,这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发展的内在要求。
应从推己及人到推病人到家人、友人,到病人所联系的群体,关注到关怀,关怀到关爱,关爱到博爱,不仅诊治病人的身心,而且关注、干预病人周边群体人的心理紊乱及医学相关的社会问题。
这对病人的病情恢复大有裨益,乃至对社会的稳定亦有一定的作用,这是关爱上升到博爱的最佳境界。
至善医学人文关怀的至善原则不同于医学科技形成的技术至善
论。
技术至善是医学科技追求技术飞速发展的外在的、物化的要求。
它导致医生专注于诊断治疗的机械化、自动化、计算机化而偏离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2
精品文档
关注病人的感觉,从而割裂了与医学人文精神的结合,并走向背道而驰的歧路。
[3]强势的医学科技无论如何至善,都不应遮蔽其特有的人文属性及人文目标。
医学人文关怀所追求的至善才是医学科技内在的价值取向。
从关爱、博爱的内涵出发而衍生出的为病人善而为之的理念,是医院和医生践行的人文道德标准。
医院是全面体现慈善、博爱精神的单位,医生是实施和延续慈善、博爱的单元。
应让医院远离大发展导致的医疗程序的装配线化、超市化、非人格化。
[3]医院至善体现为医院提供舒适的就医环境、简便的就医流程、热情的医护服务、耐心的诊疗讲解、合理的诊疗保障制度等。
医生的至善体现在诊疗过程中,即提供热情的服务、细心地体检、耐心的沟通、充分的尊重、时刻关注病人的需要及心理、情感的抚慰、站在病人的角度体察病人的感受、帮助病人、安慰病人等。
医疗制度的至善,体现在卫生政策的制定中,意味着对病人个体的关照延伸到群体的关照:确保每个公民都能分享医学技术的成就。
尽管在为所有公民提供医疗服务上是有限的,但它体现了对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公平原则的追求和起码的社会良知,确保医学技术沿着造福全人类的道路前进。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3
精品文档
4至美医学美是和谐美和极致美的表现, 不仅要求医者的医学美、
学术理论美、专业技能与技巧美、服务行为美、医学环境美,而且要
求为维护、修复、塑造和强化富有形体美和生命活力美感的医学人体
美。
[4]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人类对自身健美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即躯体无病损,心理上要健康,社会适应上使人有美感。
医者的自身素质、专业技能、仪表言行、服务质量、就医环境等美感水平直接影响病人的就医甚至后续的诊疗质量。
而医者诊治疾病的同时,更要维护与塑造人体形体美,增进人的生命活力美感。
这是医学技术在维护人的生命力的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一种和谐的价值尺度。
对于具体改善、纠正形体容貌的某些缺陷和不足的科室,如整形外科、整容外科、口腔科、运动医学科等尤为重要。
从生态医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