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教案6.doc

格式:doc   大小:31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教案6.doc

上传人:xgs758698 2016/8/13 文件大小:3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教案6.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神木县尔林兔初级中学教案年级:九年级科目:语文主备:马春艳参与:杜振祥王翠霞时间2013/ 11/26教学内容《浣溪沙》苏轼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诗人苏轼的诗作。能力目标: 能理解诗人的写作意图。情感目标: 感受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内容并把握其情感。教学难点了解其作品,理解其感情。教学方法品读法理读法延伸拓展法讨论法资源利用教学设计(主备设计、集体研讨) 二次备课(个性化设计) 一、诗词再现浣溪沙苏轼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二、诗词解释簌簌:花朵飘落的样子。缲车:即缫丝车,抽茧出丝的器械。牛衣:蓑衣之类的用具,这里指穿牛衣的人。漫思茶:想随便去哪儿找点水喝。三、诗人简介苏轼( 1037 ~1101 ) ,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宋仁宗年号, 1056 ~1063 )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工书画。四、翻译枣花纷纷落在衣巾上。村子里响起纺车织布的吱呀声。身着蓑衣的农民在老柳树下叫卖着黄瓜。路途遥远, 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艳阳高照, 无奈口渴难忍。敲门试着问一下有人在吗?想讨杯茶喝。五、诗词鉴赏: 本篇写的是作者“谢雨”途中的感受。上片写景, 下片抒情。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一般情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诗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象。现在,不妨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意识活动来体验一下这首词的构思过程。作者在“谢雨道上”,经过长途跋涉,加之酒意未消,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突然,“籁籁”之声传来耳际,并好象有什么东西打在身上和头巾上。这时, 他才意识到:这是枣花落在身上。接着,耳边又传来吱吱呀呀的声响,越往前走,这响声便越浓,从南, 从北,从四面八方传来,不用看也不用问,这是作者熟悉的缫车的响声。从响声中,作者意识到,他已进入村中了。这时,突然一阵叫卖声传入耳鼓,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披着“牛衣”的农民坐在古老的柳树荫中,面前摆着一堆黄瓜……。些少三句,农村的季节特点,村中的劳动生活以及农村的贫困面貌,均不同程度地有所接触并形象地折射出来。下片写作者的感受和意识活动。“酒困路长惟欲睡”是对上片的补充。在结构上,这一句又是倒叙, 它说明前三句之所以从听觉方面来写,主要是因为酒意未消,路途遥远,人体困乏,故而写下来的只不过是睡眼朦胧中听来的片断,并非是视觉构成的完整统一的画面。“日高人渴”两句,虽然写的是由于口渴而急于到农民家里觅水的意识活动,但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拘小节、随遇而安的性格特征。看来,苏轼似乎并没有多少太守的架子,他跟农民的距离并不太远。读这样的词,会使人感到真实、亲切,可以嗅到当时农村生活的气息。这首词与前首有所不同,它主要写作者路途中的片断感受,其重点并不在于要反映农村的贫困面貌。由于灾后得雨,旱象解除,作者的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