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会宁教育.doc

格式:doc   大小:37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会宁教育.doc

上传人:xgs758698 2016/8/14 文件大小:3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会宁教育.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会宁教育会宁, 教育是一本书。多年来, 会宁县诞生了“两甲”: 苦瘠甲天下、教育甲天下。自然条件的艰苦让这里的人们生活贫苦, 教育的显赫又让这里的人们苦中掘进。在国家恢复高考后的 33 年间,这个国家级贫困县累计输送大学生超过 6 万人。外界不解, 为何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可以持续上演“穷家富教”的教育传奇?他们也无法理解,会宁人对教育的追求为何如此执著? 在会宁采访时,一位教育工作者这样说:会宁教育不是一张纸, 她应该是一本厚厚的书……手里握着一副好牌, 打出好的结局不是本事; 难就难在, 手里握着一副差牌,却能打出好的结局。会宁, 人口 58万, 90% 以上是农村人口, 去年, 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 2369 元。苦瘠甲天下,是对其自然环境的高度概括。会宁,自恢复高考以来,累计向国家输送大学生超过 6 万人。上世纪 80 年代,教育部一位官员在谈到会宁教育成果时这般感叹:这是西北贫困地区创造出来的教育“传奇”。顺着 312 国道一路向南, 沿着蜿蜒山路转上几十道弯, 就来到老君坡乡, 这是会宁县最贫困的乡镇之一。就在几天前, 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流让附近的村民心情沉重: “苞谷快发芽了,很多都冻死了。”这里没有工业、缺乏资源, 就连日常使用的水, 在天旱时候, 都得不到保障。一户普通农民,一年的收入不会超过 1 万元。然而,谈到这里考出去的大学生时,老乡笑了。沿着乡间小路一边向前走, 她一边给记者随手指道:“这家有两个、那家有一个、这家有一个……”虽然指着别人家的大学生, 但这位老乡言语间充满着自豪,好像在说自己家的孩子。老君村几乎家家都有大学生。在一户老乡家里, 几乎看不见任何现代化的家用电器, 墙角的书柜上却高高堆起几叠书本。虽然条件艰苦, 但有三样东西是放在一起的: 存折、现金、学生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大学生,就是家庭荣耀的象征。距离这里不远的沙寨村共有30 多户人家, 走出了50 多名大学生, 这一惊人的比例在附近乡亲们眼里,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家庭贫困的背后, 是教育事业的相对落后。会宁县教育局一位官员谈道: 在会宁, 农村教育点多线长, 学校之间发展不均衡, 薄弱学校大量存在,目前仍有 万元的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未得到化解。农村中小学缺水问题依然突出, 每年用于解决师生用水就占公用经费 51% 以上。在贫困中负重前行,是会宁教育几十年来一直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纵使如此, 2009 年的高考, 会宁县还是考出了 3190 人上国家二本线的优异成绩。人们常说, 手里握着一副好牌, 打出好的结局不是本事; 难就难在,手里握着一副差牌,却能打出好的结局。这也许就是会宁教育的传奇所在。读书的原动力让外界看到这样一幕, 会宁教育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高级宏观经济学》中有一个普通消费原理——一般稻田条件,即一个人的财富在当期消费时, 其效用会最大化, 财富越少, 效用越大。大约 10 年前,教育学研究者孙百才先生得知会宁教育现状后百思不得其解: 会宁, 一代又一代人放弃当期消费, 把为数不多的钱义无反顾地投资给教育。经济学原理在这里显然被推翻了。也许有人会说, 正因为太穷、太苦了, 上学是跳出“农门”的唯一路径, 会宁人才会如此重视教育。“但是, 和会宁一样贫困的地方还有很多, 为什么只有会宁对于教育会如此执著?如果部分人在这么做, 尚不足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