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矫治未成年人犯罪的不良心理.doc

格式:doc   大小:32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矫治未成年人犯罪的不良心理.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6/8/14 文件大小:3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矫治未成年人犯罪的不良心理.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矫治未成年人犯罪的不良心理李辉未成年人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十分重视的社会问题, 有人将未成年人犯罪与环境污染、贩毒吸毒并列为世界三大公害。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同样是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 199 5 年全国刑事犯罪 145 万人,其中未成年人犯罪为 82 万多人,占 56 %。其中未满 18 岁的少年犯罪有 17 万多人。从 1980 年到 1995 年 16 年间,未成年人犯罪增加 127 %,未满 18岁的少年犯罪增加 41 %。进入 90 年代以来至今,我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初始年龄较 80年代提前了 2至3 岁,其中 14 岁以下少年违法犯罪的比例在增加。对此,我国公安部也发出过红色警告: 未成年人犯罪及其低龄化已成为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一个突出问题。我国政府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高度重视,曾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 1991 年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1992 年1月1 日施行) ,通过实践,人们感到未成年人犯罪应以预防为主。经过五年的研讨、起草、修改, 以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品行, 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为中心内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于 1999 年6月 28 日在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十次会议上通过并于 11月1 日起正式施行,期望借助法律的硬性规定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开辟通道。但是,法律所起的只是监督和规范作用。要想更有效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还应在法律保障的提前下, 在净化各方面环境的同时, 充分认识青少年中存在的不良心理及其危害。以矫治和消除不良心理为重点,从“心”抓起,防患于未然,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 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一条主线。一、不良心理和青少年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在犯罪心理学中,环境、心理和行为活动作为三大变量和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客观世界是心理活动产生的源泉, 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就是社会上消极因素在一些人不良消极心理因素中能动的反映, 着眼于整个社会加以预控尤为必要, 但未成年人个体中存在的不良心理,如反常的人际关系,过高的物质需求,畸形的需要结构,轻浮的生活态度, 错误的思想意识, 愤世嫉俗, 偏执倾向, 精神空虚, 心理不平衡, 承挫能力低等又决定了他们对不良刺激内容的选择和消化, 如不及时矫治和消除, 其直接恶果必然导致各种违法犯罪的发生。犯罪是不良心理的结果及外化, 未成年人犯罪不是偶然的, 哪怕是***型犯罪也不例外。未成年人犯罪往往始于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像毒瘤随时可能恶化、扩散, 侵蚀着未成年人稚嫩的心灵, 损害着他们的身心健康, 也为违法犯罪埋下了伏机。据有关方面统计,未成年人中存在心理适应不良者为数不少。在初中生中的比例为 15% —— 30 %。高中生中为 20%— 25 %。大学生中则为 25%— 30 %。未成年人群体庞大,仅在校学生就有二亿四千万,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校学生犯罪增多的重要原因。对这些特殊群体加以诊治, 提供“心理医疗”良方,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是当务之急。二、需要关注和矫治的不良心理主要有以下七种体现和危害 1 、家庭结构残缺,缺乏父爱和母爱导致的孤僻、脆弱、自卑或过强的自尊心理。青少年在结构不整或畸形的家庭中, 生活心理压力过重, 对家庭易产生离心力, 极易受坏人引诱而误入岐途。如四川成都 12 岁女孩小丽因幼时被亲生父母送人,养父母待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