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浮山堰与《浮山堰赋.doc

格式:doc   大小:106KB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浮山堰与《浮山堰赋.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6/8/14 文件大小:10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浮山堰与《浮山堰赋.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浮山堰与《浮山堰赋》浮山堰与《浮山堰赋》江苏省扬州中学张贞忠苏东坡在《太虚以< 黄楼赋> 见寄》一诗中对少游先生的《黄楼赋》给予了这样的赞语: “雄辞杂今古,中有屈、宋姿。”这评价是高的, 但也是准确的。在《淮海集》的“赋辞”这一大类中, 除收有《黄楼赋》外, 还有《浮山堰赋》、《寄老庵赋》、《汤泉赋》、《叹二鹤赋》、《郭子仪单骑见虏赋》、《曾子固哀词》、《蔡氏哀词》。这六赋二词中。《黄楼赋》、《浮山堰赋》和两篇“哀词”是用“骚体”写成的,因此,都可说“中有屈、宋姿”。这四篇“骚体”词赋中, 引人注意的首先是《浮山堰赋》。这当然应归因于它位居全集之首这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但也不仅于此。据年谱的考订, 这篇赋文为淮海先生二十一岁时所作。这大约是现在所能考见的少游存世最早的一篇“少作”了。青年时代的少游先生, 其思想倾向为何如, 其艺术好尚又何如, 这是人们所极端关心的, 而此早期赋文恰是解决以上问题的钥匙。仅从这一点来讲, 也正基于此,本文拟对此赋作点学****性的研究和探讨。在论及《浮山堰赋》前,先得了解一下浮山堰。少游先生的赋前有一段小引: 梁武帝天监十三年,用魏降人王足计,欲以淮水灌寿阳。乃假太子右卫康绚节,督卒二十万,作浮山堰于钟离,而淮流湍驶漂疾,将合复溃。或曰:淮有蛟龙,喜乘风雨坏岸,其性恶铁。绚以为然,乃引东、西冶铁器数千万斤,益以薪石沉之,犹逾年乃合。堰袤九里, 水逆淮而上。所蒙被甚广。魏人患之, 果徙寿阳戍, 顿八公山, 余民分就冈垄。未几,淮暴涨,堰坏,奔于海,有声如雷,水之怪袄,蔽流而下, 死者数十万人。初, 镇星犯天江而堰实, 退舍而坏。呜呼异哉,感而作《浮山堰赋》。考诸种资料, 少游这一段小引中有关浮山堰的记述大抵是不差的, 这里只想对小引中的资料来源、取舍、异同略作一点补充说明。一、小引的资料来源主要是《梁书· 康绚传》。二、“用魏降人王足计”,据《梁书· 康绚传》,王足还引“荆山为上格, 浮山为下格, 潼沱以激沟, 并灌钜野泽”这四句北方童谣以为证,这才使“高祖( 梁武帝萧衍) 以为然”。四句童谣果真有如此大的法力吗? 不能这样简单地认为。促使萧衍采取“堰淮”行动的真实原因,下列三段资料倒可供参考: 1 、《魏书· 岛夷萧衍传》: 初,衍每欲称兵境上,窥视边隙,常为诸将摧破。虽怀进趋之计,而势力不从,遂于浮山堰淮,规为寿春之害。 2 、《魏书· 萧宝夤传》: 宝夤之在淮堰, 萧衍手书与宝夤曰; “……而今立此堰, 卿当未达本意。朕于昆虫,犹不欲杀,亦何急争无用之地,战苍生之命也? 正为李继伯( 名李崇, 字继长, 又名继伯) 在寿阳, 侵犯边境终无宁日, 边邑争桑,吴楚连祸,所以每抑镇戍,不与较计。继伯既得如此,滥窃弥多。今修此堰, 正欲以报继伯侵盗之役。既非大举, 所以不复文移北土。” 3 、《魏书· 李崇传》: 是时非崇则淮南不守矣。崇沉深有将略, 宽厚善御众。在州凡经十年, 常养壮士数千人。寇贼侵边, 所向摧破, 号曰“卧虎”。贼甚惮之。萧衍恶其久在淮南, 屡设反间, 无所不至。(魏) 世宗雅相推重, 衍无以措其奸谋。可见萧衍所以出此“堰淮”之下策, 固不能排除其有恢复北方疆土的意图, 但也不能不承认其有摆脱困境的压力在牵制其行动。也正因此, 尽管当时的水利工程家如水工陈承伯、材官将军祖暅( 非科学家祖冲之之子祖暅之) 经实地勘查,都说“淮内沙土漂轻,不坚实,其功不可就”,但萧衍一意孤行,一概“弗纳”,坏事要坚决做下去。因此, 可以这么说, 浮山堰实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萧梁与元魏军事对峙的历史性产物。三、“督卒二十万, 作浮山堰于钟离。”《梁· 康绚传》对此说得比较具体: ……役人及战士有众二十万于钟离, 南起浮山, 北抵巉石, 依岸以筑土,合脊于中流。按钟离在今凤阳县东北二十里,南北朝时这里是军事重镇。浮山,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谓“在安徽凤阳县境”,新《辞海》谓“在今嘉山县北,北临淮河”,《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谓: 在安徽盱眙县西一百二十里, 五河县东三十里, 两县分界处。《水经注》: 浮山, 北对巉石山。《寰宇记》: 临淮山, 俯临长淮。山下有水穴, 淮水泛滥, 其穴即高; 水减, 其穴还低。有似山浮, 亦号浮山。按之地图,《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的说法是可信的。巉石山,新《辞海》说得笼统,谓“在浮山对岸”,与《水经注》之“北对巉石山”合,《中图古今地名大辞典》则较详审: 在安徽泗县东南七十里,与五河县接界。南对盱眙县之浮山。四、“而淮流驶漂疾, 将合复溃”, 未标明时间。查《梁书·康绚传》,在天监十四年,即公元 515 年。五、“益以薪石沉之。”《梁书· 康绚传》谓: 因是引东、西二冶( 按为尚方——皇室工业所有,建康为左、右二冶) 铁器,大则釜鬵,小则钅锄,数千万斤沉于水,犹不能合。乃伐树为井